柴家門鄉地處會寧縣中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4公里。周邊分別與八里灣鄉、會師鎮、定西西鞏驛鄉、甘溝驛鄉相鄰, 總面積279.3平方公里, 柴家門鄉轄11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山區7村42社,川區4村25社),有4721戶22717人。2006年底,柴家門鄉實施退耕還林2.93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6800萬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7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0元。
歷史沿革
柴家門鄉原名柴門公社,以駐地柴家門而得名。解放前屬枝陽鎮所轄,1985年屬城關公社,1962年始建柴門公社。1964年又并入城關公社,1980年恢復柴門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中,經定西地區行署批準改為柴家門公社,1983年改為柴家門鄉。2005年元月原王家廟鄉孫曲村、寶川村、寺南村(原寺南、蘆井)、馮嚴村(馮嚴、堡子灘)4村并入柴家門鄉,撤消王家廟鄉。
自然環境
自然地理: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溫度7℃,海拔1900米,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主要河流祖厲河貫穿南北。耕地面積10.3萬畝,其中水地29300畝,屬沿黃擴灌區。種植業歷史悠久,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胡麻、葵花等農作物,特別是扁豆、莞豆等小雜糧以其豐產性、優質性、多營養享有盛名。奶牛、肉羊以及蛋雞養殖發展迅速,產品暢銷蘭州、青海、定西等地。
文化教育
黨委、鄉政府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按照搞好“兩項工程”、 建好“兩個基地”、發展壯大“兩支隊伍”的工作思路(即:實施人才戰略,抓好基礎教育工程,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抓好以水、田、電、路、通訊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好以蔬菜、洋芋、飼草為主的種植業基地;以肉牛、肉羊、奶牛、蛋雞為主的“肉、奶、蛋”生產基地。發展壯大一批以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建筑建材業能工巧匠為基礎的從事多種個體經營和生產的勞務隊伍;以大量的民間商販為依托,發展壯大購銷隊伍,真正提
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應對市場發展變化的能力。),把改善農村基礎條件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經濟社會得到健康發展。
投資69.6萬元,修建了平板翻水橋6座,維修、擴建鄉村道路7條54公里,修建了退耕還林專用道路近60公里。新打水窖2512眼,打院951處,解決了8村37社2894戶15620人的人畜飲水問題;發展新水地11300畝,襯砌渠道130公里,實現了節水灌溉。實施農田林網化工程4700畝,栽植各類楊樹320000多株;種植紫花苜蓿8303.5畝,退耕還林29482.3多畝,荒山造林16765畝。
柴家門鄉有機關干部52名,有1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618名,其中女黨員59名,農民黨員551名。村兩委班子成員共92名,其中黨員88名,大專以上學歷8名。全柴家門鄉村級后備干部22名。柴家門鄉有中小學校共29所,其中獨立初中3所,九年制學校1所,小學及教學點25所,教師294名,學生5274人,縣外就讀大中專學生208人,鄉衛生院1所,個體骨傷醫院1所,個人診所11個。省道207線,國道312線分別貫穿鄉境,交通信息條件較好,地理位置優越,運輸方便,有利于發展鄉村經濟。 同時廣播電視、通訊事業全面發展。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