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鄉位于漳縣西南,距縣城2.5公里,古稱鹽川寨,屬城鄉結合部。總面積94.2平方公里,海拔1940-3250米,現轄11個行政村74個社3014戶14086人,耕地面積32433畝;年平均氣溫7.4℃,降雨量450-550毫米,屬濕潤、半濕潤氣候。現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19個,黨員465名,其中女黨員72名,農民黨員363名。鹽井鄉文化底蘊深厚。"寶井便民裕國",源源不斷的鹵水滋養了鹽川生生不息的子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古鹽井"文化;元代隴右王汪世顯以及他們的子孫"三王十國公"約200余人便長眠于此。"汪氏元墓群"被譽為"海內之最";1936年,紅四方面軍在鹽井召開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緊急會議,2005年,縣委、縣政府設立了"紅軍長征鹽井會議紀念館", 2006年,紀念館被定西市委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級國防教育基地。近年來,鹽井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深化鄉情、村情、社情認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集思廣益,繼承創新,按照依托年產2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鹽化工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三大基地",培育壯大勞務、蠶豆、中藥材、草畜"四大產業",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黨的建設"五大建設"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鄉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聚精會神謀發展,全力以赴抓落實,有力地推進了全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甘肅鹽井鄉古跡而名障縣。唐代更名武陽縣,明洪武年間,而"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裕國"而改名漳縣至今。
鹽井,古稱鹽川寨,這個有著久遠歷史的繁華古鎮,風華不在,湮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早在東漢時期鹽川的井鹽就得到開采,尤其在明萬歷年間是井鹽的鼎盛時期,年產曾達180多萬斤。明、清兩代,北客南賈,往來于鹽川之間,車水馬龍,帶動了鹽川商業及各行業的興盛。 "寶井便民裕國",源源不斷的鹵水滋養了鹽川生生不息的子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古鹽井"文化。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鹽也孕育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養育了一代代質樸的鹽川人。不過如今的鹽井,變成了窮鄉僻壤,人多地少,經濟落后,伴隨著以鹽為支柱產業的解體會越來越窮,連周邊的鄉鎮都無法相比。
全縣轄1鎮16鄉,總人口18.5萬人。總耕地面積47.6萬畝。年平均氣溫7.2度,無霜期15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13小時,年平均降雨500毫米,屬濕潤、半濕潤氣候。而鹽井處在漳縣的西南方向。
甘肅鹽井鄉洋芋種植程控電話,解決了信息閉塞的問題;投資10.5萬元的場鎮街道硬化工程已于年初竣工,徹底改善了場鎮臟、亂、差狀況,并活躍了市場;全長11里的黃嶺、鹽井村道公路已建成通車;浙江浦江縣幫扶、上級大力支持的希望小學已建成投入使用。
鹽井鄉境內雖有三座水庫,但受益面小,采取以獎代拔方式投入到各項水利建設中。全鄉新打人工井1130眼,建集中供水站97處,基本上解決了人畜飲用水和生產用水。
漳縣鹽井鄉以戶戶參保、人人受益為目標,積極引導農民參加醫療保險,取得了顯著成效。自活動開展以來,鄉上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成立了管理和監督兩個委員會,制定了實施方案,印發宣傳單4000多份,張貼標語350張,懸掛橫幅2條。農民從宣傳中了解到了黨和國家的優惠政策。全鄉參合2440戶11535人,參合率為90.3 %,參合證和參合券全部發放到戶,全鄉已住院報銷34人,報銷金額53888.4 6 元,門診報銷2275戶7089人,報銷金額51712元。
鹽井鄉山場寬,非耕地面積廣,鄉黨委、政府根據這一特點,規劃并分步啟動農業產業化項目。現已集中成片開發果品種植3200畝,其中大棗1000畝、柚子2000畝、雪梨200畝;繼續建設好山羊養殖基地,力爭達到人平一只山羊;鞏固發展生豬飼養,爭取年出欄生豬8000頭以上。
甘肅農村醫保使鹽井鄉農民得實惠出勞務人員3337人,勞務經濟收入達910萬元,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獎勵。為了全面搞好勞務輸轉工作,鄉上充分發揮鄉勞務站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為外出的農民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信息,利用黑板、宣傳單等形式發布就業信息,建立輸出信息庫,保證了勞務輸出的有序性。鹽井鄉加大對勞務輸出的資金投入,及早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和"訂單式"培訓,充分發揮返鄉創業人員的示范帶動作用,多次邀請他們現場講解自己的成功經驗,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為了給勞務輸轉人員提供方便,鄉上簡化外出務工人員手續辦理,為群眾免費購買從縣城至隴西火車站的車票。同時,加強了與輸入地的溝通聯系,與北京大紅門等服務廠建立雙向對接機制,圍繞培訓、服務、輸轉開展工作,建立起了一批新的勞務輸出基地。通過政府抓、信息引、典型帶,跟蹤服務做保障、輸出基地做依托,全鄉第一季度勞務輸出人數已完成全年任務的一半。
漳縣鹽井鄉高度重視"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大張旗鼓地開展"五五"普法宣傳教育,普法工作進展順利。
甘肅鹽井鄉種植業人員、青少年學生和廣大農民群眾。舉辦普法培訓班,培訓各級各類普法骨干人員100多人,機關干部、村干部培訓率達到100 % ,參考率和考試合格率都在96%以上。同時開展了"百名干部進千家農戶"宣傳教育活動,以學政策法律、學科學技術、促農民增收為主要內容的"兩學一促"活動,義務提供法律服務,發放宣傳材料,通過培訓教育,提高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依法辦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全鄉基層依法治理面達到90%以上,為"五五"普法進一步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