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門峴鄉位于甘肅省會寧縣北部,東靠新塬鄉,西接草灘、四房吳鄉,南連大溝鄉,北鄰劉家寨子鄉,南北長21公里,東西寬15公里,總面積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54233畝。鄉政府駐地土門峴距縣城100公里。土門峴鄉所轄6個村(蘇家堡、土門峴、楊家峴、張家溝、張家門、安家坡6個村),34個社,2218戶,11352人,農業人口11151人,占總人口的98.22%,非農業人口141人,占總人口的1.24%,農村勞動力有6810人,占農業總人口的59.99%,全系漢族。
土門峴鄉原稱土木公社、土門峴公社,以駐地土門峴自然村而得名。此地古稱土門洞,又稱土門峴,古時境內南側壑峴有一天然土洞,行人必經故而得名。解放前屬長富鄉,解放后屬五區(河畔),1958年屬劉寨公社,1961年設為土木公社,1965年和老莊公社合并為新塬公社,1973年又恢復為土木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中,經定西行署批準原稱土門峴公社,1983年改稱土門峴鄉。
土門峴鄉是隴西黃土高原的組成部分,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山脈多為東西走向。
土門峴鄉地理位置
整個地形大致可分為梁峁山地、河谷川地和部分殘塬區三個類型,海拔為1784—2103米。土門峴鄉水源缺乏,僅有一條季節性小溪—苦水河,水質咸苦,河灘掘井10米就有咸水,可供人畜飲用,它自東向西流經兩個村七個社,流至河
畔入祖厲河。土門峴鄉屬干旱山區,氣候干燥,雨量稀少,最冷月份為元月份,最熱月份為七月份,年降水量平均為328毫米左右。干旱是土門峴鄉的一大主要自然災害。
解放初,土門峴鄉的農業極為落后,生產條件也很差,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農業抗災能力很低,生產極不穩定,糧食產量非常低。解放后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土門峴鄉的農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業機械2005年底發展為1823臺。農電線路除尚洼社處基本實現社社通電。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截止2006年9月,交通狀況鄉已有梯田37238畝,砂田4350畝。調整農業產業種植結構,狠抓農業投入。由原來的單純種植發展到現在多品種同時種植,合理倒茬,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大力推廣小雜糧、馬鈴薯、優質砂田西瓜等的種植,夏秋農作物種植比例調整為1:1.5。2006年,土門峴鄉糧食總產量2356噸,小雜糧總產量1795噸,馬鈴薯總產量270噸,優質砂田西瓜及黑瓜籽總產量1014噸。林業建設突飛猛進,過去的干山禿嶺,現已形成多樹種的林業生產布局,截止2005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1571.2畝,完成荒山造林面積19582畝。隨著農業發展和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實施,充分利用4338多畝和套種的5700多畝紫花苜蓿,大力發展草飼料產業,發揮已經實施的整村推進和天保工程項目,充分利用草產業的資源優勢,提倡舍飼養羊,組建養羊協會,使土門峴鄉的養殖業得到健康發展。2006年9月,土門峴鄉羊存欄達到18071只。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