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鎮地處甘肅省岷縣城西部,距岷縣縣城5公里,位于東經103°57′,北緯34°29′。東靠岷陽鎮,南依秦許鄉,西臨西寨鎮,北濱洮河,與清水鄉隔河相望。解放前屬唐橋鄉轄,解放后設西川區十里鄉,公社化時為十里公社,文革期間改為紅旗公社。十里鎮地勢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傾斜,平均海拔2340米。年平均氣溫5.5℃,全年無霜期120天,年降雨量604毫米,土地平坦肥沃,水利資源豐富,灌溉便利。
經濟發展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種植結構上突出"兩洋(羊)一藥",加大藥材種植面積和洋芋種植面積,并建成一處200畝的玫瑰種植基地,動員農戶人均種植5株,在兩年之內把十里鎮建成"玫瑰之鎮"。十里鎮還有豐富的金礦和銻礦資源,開采潛力巨大:“一品一村”專業村社眾多,北小路村的鐵器加工、齊家村的竹編、周家村的工藝織氈、臺子、張家坪村的磚瓦、大溝寨村的盆景、寺上村的肉牛育肥等遠近聞名,構成十里經濟的另一特色。由于該鎮距縣城只有5公里,徐合公路穿境而過,且公交車直通十里鎮,加之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有百貨貿易和中藥材交易兩個專業市場,集鎮貿易活躍。 十里鎮重點實施了“兩區三帶”工程。“兩區”:一是“工業區”,主要構建以農副產品加工、銻礦復選、碳化硅等高耗能低污染的加工業等新興工業區。重點在鎮區西面的大溝寨、中寨、甘寨延河靠山水電充足的村實施。二是依靠近郊區域位置和西川灌渠兩大優勢,打造縣城“鮮菜區”,逐步建成5000座左右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走“一村一品”的蔬菜基地發展之路,重點在鎮區東面的十里、曹家、南小路、張家坪等村實施。“三帶”:一是“紅帶”,緊緊抓住“岷州會議”紀念館項目建設和全國三十條重點開發紅色長廊和卅里鋪鋪溝、大溝寨等生態環保示范區;三是“玉帶”,依托冰橋灣、清水、劉家浪電站建設和十里沿洮河功能區建設,打造水上娛樂、養殖、觀光一體的旅游項目.
十里鎮辦公大樓建于2003年5月,總投資100萬元,建筑面積1662平方米,有辦公室、圖書室、閱覽室、展覽室、健身活動室、文化活動室、多功能室等。辦公大樓投入使用后,極大的改善了政府辦公條件,提高了辦公水平,加快了小城鎮建社步伐。總投資810萬元的西川水渠縱貫十里鎮全境,澆灌13個村的14580畝耕地,為解決人畜飲水,發展高效、優質農業,調整種植業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里鎮三十里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位于岷縣縣城西面15公里處。193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紅軍總司令部駐地三十里鋪村召開了著名的“岷州會議”,并成立了由何長工任主席的甘肅省蘇維埃政府,并建立了甘肅省委。三十里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暨省、市、縣級國防教育基地。2005年,三十里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列入“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十里鎮千畝標準化當歸種植基地地處岷縣縣城西面5公里處,是岷縣當歸GAP主要生產基地。2008年,鎮黨委、政府按照把示范點建成群眾的樣板田、科技人員的實驗田的需求,根據無公害中藥材規范化種植(GAP)技術要求突出無公害,突出規范化,突出經濟效益,高質量、高標準、上規模、上檔次。在甘寨村建成千畝無公害當歸GAP示范種植基地1080畝。該基地的建成將對提升全縣中藥材產業起到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2008年,鎮上把山底下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建成無公害蔬菜大棚100座;種植優質牧草紅豆草400畝,著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修建標準化暖棚60座,建設“四位一體”沼氣池30座,增加農民收入。新修曹家------山底下村防洪河堤1900米;長1.5公里的村莊道路拓寬至7米,漿砌道路護坡1500米,對路面進行了整修、鋪砂,并栽植行道樹550株;新建村文化活動室5間;投資12萬元,正在對長1.6公里的村莊道路進行硬化,對房屋進行整修。通過項目實施,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1760元,人均增收286元,群眾生活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村容村貌將得到明顯改善。十里鎮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從2000年開始,在全鎮11個村共退耕還林17000畝,每年得到國家補助270多萬元,形成了一條綠色長廊,極大的改善了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為發展十里旅游產業奠定了基礎。
十里鎮南小路,曹家,十里等村群眾具有深厚的民間藝術底蘊,尤以南小路的窗花,木板刻印;曹家的剪紙,鞋墊;十里的刺繡、香包等民間工藝品享譽縣內外,是全縣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也是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之一。 大溝寨五臺山風景區位于十里鎮西面1公里處,山上林木郁郁蔥蔥,風景優美,山下綠水環繞,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人們旅游避暑的好去處。隨著紅色旅游專線的開通,大溝寨五臺山風光將迎來更多的游客。
三十里鋪鋪溝位于十里鎮三十里鋪村,距縣城15公里,與“三十里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相毗鄰。全長10公里的鋪溝綠色長廊,林木繁茂,風景優美,隨著紅色旅游業的發展,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潛力巨大。
十里鎮的經濟結構一直以農業為主,歷屆鎮黨委、鎮政府都深刻認識到解決人地矛盾是加快發展的關鍵,采取了種植業結構調整、興辦鄉鎮企業、發展專業村社、扶持農產品加工等幫助農民增收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群眾收入低、生活困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自2002年以來,鎮黨委、鎮政府立足當地勞務資源優勢,在深入實際,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十里人民要致富,多種經營抓勞務”的經濟發展新思路,把勞務經濟作為解決人地矛盾、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區域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大產業來抓,以縣內縣外兩大勞務市場為依托,逐步培育成熟了以從事城區藥材加工、人力拉運、建筑工地等區域務工為主業,以婦女、老人和低文化水平人群為主要對象的縣內常年務工群體,以青壯年和文化水平較高人群為主要對象的縣外常年型、季節性勞務輸出群體,使勞務輸出多層次、全面發展。 經過三年的努力,十里鎮勞務輸出人員由2002年的1600人增加到2005年的11746人,占全鎮剩余勞動力的86%,增長了7倍多,縣外輸出人員達到9346人,其中:政府組織1329人、組織能人帶動3765人、自發輸出4252人;季節性勞務工1269人,縣內務工2400多人。全年勞務總收入達到2760萬元,人均690元,占十里鎮人均純收入的44%,其中組織輸出(包括能人帶動)收入1869萬元,占到勞務總收入的67%。特別是2003、2004、2005三年鎮、村、社三級干部,克服困難,充分動員,組織赴疆拾花工1510名,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十里鎮勞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里鎮越來越多的農民到二、三產業就業,到他鄉異地創業,到城鎮聚集落戶。2008年以來,鎮勞務移民工作站通過加強對務工人員、務工方向培訓和引導,千方百計、多方聯系,從元月6日開始,已直接向浙江、上海、青島、深圳、新疆、山東等地組織輸送十批1180人。勞務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使當地農民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素質,有效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