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黃門鄉--清水縣黃門鄉農業概況

時間:2015-09-29 16:10:1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宋玉丹點擊:

黃門鄉位于清水縣北部,東依新城鄉,南接永清鎮,西連松樹鄉、白駝鎮,北鄰張家川縣。黃門,因原九臺山青龍寺第一座山為黃色而得名。全鄉轄13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3209戶,總人口16023人。地處省道305張清公路沿線,距縣城25公里,海拔1500米,后川河由張川入境,流經黃門鄉17公里,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9.5℃-10℃,無霜期130天。共有耕地面積54825畝,人均3.42畝。總面積97平方公里,2007年全鄉人均純收入1696元。古跡有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設冶坊縣城(今黃門鄉王店)遺址一處。

黃門鄉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近年來,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大棚蔬菜、蘆筍、甜玉米、馬鈴薯為主的現代農業形成規模。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鄉政府辦公樓、文化中心、計生服務所、寄宿制中心小學、汽車站、派出所、中心衛生院、獸醫站、信用社等辦公、業務大樓相繼建成。建成臺子、王店、下成、元川5座橋梁橫跨后川河岸,建成占地28畝全縣鄉鎮級最大的群眾文化體育中心廣場。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清水縣旭升建材廠、王店磚廠、陳王磚廠、正茂建材廠、潤民恒順養殖場5家民營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全鄉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6年被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評為“全國億萬農民體育活動先進鄉”;被省農牧廳、省體育局、甘肅省農民體育協會評為“全省元旦春節百萬農民體育活動先進鄉”;被市委、市政府、天水軍分區評為“雙擁模范鄉鎮”;被縣委、鄉政府評為“平安鄉鎮”、“文明單位”和“綠色單位”,2007年馬什村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勞務輸轉先進村”,2008年王店村被評為“文明村”。
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播玉米

黃門鄉把旱作農業推廣作為促進農業產業化建設、保障糧食安全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來抓,2008年全鄉共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玉米8532畝,其中千畝示范點兩處,下成、小河示范點1680畝;王店、楊李示范點1370畝;500畝示范點兩處,馬什、王硤各一處。

下成村千畝甜玉米

甜玉米,又稱“水果玉米”、“蔬菜玉米”。甜玉米既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又易于被消化吸收。常食甜玉米,還有利于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并可預防腸道疾病和癌癥的發生,保健效果較好,被譽為“黃金食品”。

為了全面改善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增效”的目標,利用川地肥沃,后川河水資源豐富,依托張清公路的開通,2007年黃門鄉政府與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下成村種植甜玉米1000畝,畝均純收入達1100元,并聘請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進行指導,調動了廣大群眾發展甜玉米的積極性。2008年,擴大種植規模,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甜玉米1400畝,涉及農戶410戶2012人。由于采用新技術種植,畝均增產110公斤,可增收44元,與普通玉米相比畝均增收500元,人均增收340元,達到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雙贏”目的。

大棚蔬菜

黃門鄉充分發揮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塑料大棚蔬菜種植為切入點,加大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2008年又新建大棚360座(其中:元川150座、小河150座、王店60座),全鄉共有塑料大棚650座,其中0.5畝的塑料大棚180座。種植的西瓜尤以皮薄、味純甘甜而享譽縣內外。

2000畝蘆筍

蘆筍,學名石刁柏,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蔬菜,蘆筍幼莖鮮美芳香,纖維柔軟可口,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其所含的營養物質及微量元素,對高血壓、心率過速、疲勞癥、水腫、排尿困難等病癥有一定療效,同時還有防癌抗癌作用。隨著蘆筍的藥用價值不斷被最新研究成果所證實。蘆筍作為一種品味兼優、藥食兼用的營養保健型蔬菜已成為當今國際市場上最暢銷的蔬菜之一。蘆筍對氣候的適應性廣,栽培容易,經濟效益高,種一次可連續收益十五年,三年后,每畝年收入過3000元,是農村一條新的致富門路。

黃門鄉立足當地川水地肥沃的資源優勢,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認真調研、考察、論證的基礎上,鄉政府與天水昌盛公司攜手合作,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2006年發展蘆筍育苗50畝,2007年在臺子、硤口兩村大田栽植蘆筍1000畝,2008年又種植1000畝,目前已規模發展到2000畝。

該蘆筍基地的建設,是黃門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突破,也是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產業基地的延伸和拓展,在抓好示范的同時,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和區域,真正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雙贏”目的。

長谷村2500畝核桃

黃門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全縣農業產業“6431”工程,結合實際,通過調研論證,長谷村適宜核桃種植。為了抓好這項富民產業工作,面對勞力少、面積大的實際現狀,我們著力強化工作措施,突出三個“早”字(早規劃、早安排、早施工),確保三個“集中”(集中財力、集中勞力、集中時間),落實三個“嚴抓”(嚴抓督查、嚴抓進度、嚴抓質量)。發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實行領導包點、干部包組(戶),林業技術指導責任制,并嚴格按照“規劃放線打點、整地開挖豐產坑、回填秸稈糞土、蘸漿定植樹苗、澆水培土鋪膜、開辟營養通風帶”的程序,共栽植核桃2500畝,由于科學規劃、精心施工,嚴把工程質量,苗木成活率90%以上,為農民增收,促進鄉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養殖業發展

鄉黨委、鄉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利用自身區位優勢,發展畜牧養殖,下成養豬小區由下成村村民投資200萬元,建成一處占地10畝,廠房800平方米,計劃養豬規模1000頭的養殖場,鄉政府大力扶持出資1萬元,協調扶貧貼息貸款25萬元,并將養殖場轉變為養殖小區,由群眾自己負責建設豬舍場房,農民購豬入住小區進行飼養,形成統一管理、統一消毒、統一購豬等模式。截至目前,該養豬小區有3戶養殖戶入住小區,養豬100頭,2009年元月份可出欄。現計劃繼續擴大圈舍建設,發展養豬200頭。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