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人們意識里種植水稻似乎是南方人的專利,干旱缺水的西北,怎么會有水稻呢? 其實不然,黃河邊的數千畝水稻田就在距離蘭州不遠的地方。中秋">
千畝稻田隱藏的秘密:數千年前隴上曾廣種水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人們意識里種植水稻似乎是南方人的專利,干旱缺水的西北,怎么會有水稻呢?
其實不然,黃河邊的數千畝水稻田就在距離蘭州不遠的地方。中秋節前,朋友打來電話說,稻子開始收割。
究竟是什么樣的水土,養育出了黃河邊的數千畝稻田呢?
人工收割水稻
扛著稻捆的農人
黃河養育了數千畝的水稻田
數千畝稻田,沿著黃河生長,讓人錯疑到江南
我們想象中的稻田,應該是這樣,一片金黃的稻子一望無際,沉甸甸的稻穗低著頭,一陣陣微風吹過,稻子隨風擺動,或許有一個頭戴草帽,身穿坎肩的老農,站在稻田中央,眺望著遠方……
出發前,我們曾勾勒這樣一個場景。然而,看到的情形卻和想象中的情形大相徑庭。事情就這樣,熟視無睹的地方往往隱藏著美景。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喜歡攝影的人們或乘高鐵,或駕車出游,尋找遠方的風景。然而,卻忽視了身邊的景色。我們要尋訪的千畝稻田,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美景,它在白銀通往寧夏的高速公路邊。
這座黃河大橋略帶拱形,一座座巨大的水泥柱子穩穩地從這頭延伸到那頭。尋訪萬畝水稻田,就從這座黃河大橋下展開。夏天,灌滿水的稻田,波光粼粼,碧綠的稻田,緩緩流過的黃河,如同彩虹般的大橋,將西北干旱缺水的一面徹底掩蓋了起來。抬頭不見祁連雪,錯疑甘州是江南,說的是河西走廊張掖稻田的景色。同樣靖遠稻田的景色也不弱于江南。可惜人們卻忽略了身邊的美景,而徒勞地前往數百公里,甚至數千公里外尋找風光。
白銀,是我們的第一站。在這里,我們匯合了白銀市的著名攝影家房振國,最近幾年,春種秋收的時節,他總要去萬畝稻田攝影。早在今天春天,我們約定在收割時節,一探究竟。中秋節前,他就說稻子開始收割了。
出白銀沿著劉白高速公路而行,在吳家川的出口下了高速公路。這個出口主要通往靖遠縣城,而我們則向北拐,那里可以通往靖遠三灘鄉。在三灘鄉政府,房振國聯系到了一位向導馮宇國。
三灘鄉是靖遠比較富庶的鄉鎮,距離縣城大約20多公里。這里地處黃河西岸,南接糜灘,西鄰劉川,東與東灣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區,西北與景泰縣接壤。人們說,三灘形若彎弓,蓄勢待發。三灘原先并不叫三灘,而是叫三角城灘,得名于三角城古城堡。三灘鄉和相鄰的糜灘鄉其實占據了這塊黃河邊的灘地,兩個鄉也時分時合。三角城古城堡位于中一村西山梁上,北面山崖下為閆家門古渡,南為耕地,東為黃河,地勢險要,為古時一軍事要沖。古城如同一個展開的扇子,故而名為三角城,它究竟建于何時,人們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在漢代時這座古城就已存在了。明代,房貴、呂恒主持開發開墾這一帶時,人們就在三灘的黃河灘地上發現了漢代屯田的遺跡。可見,古城由來已久。
我們先去一個居高臨下的地方,那里可以眺望稻田。這是房振國早已選好的點。在馮宇國的帶領下,穿過朝陽村,再沿著山間水泥路上山梁。這其實是個坪臺,據說有千余畝之大,如今基本種蘋果了。
剛上了坪,蘋果的香味就把我們包圍了,在密密麻麻蘋果林里,穿行了二十多分鐘后,路已經不通了。徒步行走了十余分鐘,方抵達黃河邊。這里其實是三角古城的邊上。果然,山下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峽谷中湍急的黃河,這時也變得異常平緩。
最為令我們驚奇的是,黃河的水面和岸邊的田地似乎是在一條水平線上。這或許就是三灘一帶盛產水稻的秘密。
三灘鄉曾種植萬畝水稻。這在干旱缺水的隴上而言,的確是很令人驚奇的。因為,在我們意識中,水稻是南方的產物,也是南方人種植的優勢。有人甚至認為,黃河流域就根本不產水稻。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隴上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地方,無疑是武都、文縣等地的水稻,種植面積達2.5萬畝,不過這里屬于長江流域,不提也罷。黃河流域的水稻,隴上種植面積最大的地方應該就是三灘一帶了。三灘鄉種植水稻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是當地主要糧食品種,1982年引進旱育稀植水稻栽培方法后,到九十年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000畝。今年,三灘的水稻只有6500多畝了。
“今年,氣候有變化,我們來的有些晚,水稻收割已經進入了尾聲。”馮宇國說。聽此言,我們有些失望,看不到萬畝稻田,也就失去了我們此行的意義。“不過,不要緊,還有些地方應該沒有收完。”馮又接著說。
灃泰渠大陰洞出水口
三角城遺址殘存的城墻
穿越巨石的水渠,它究竟是怎么開鑿出來的
我們返回朝陽村,在村邊的一個路口,穿過一片民宅,順著水渠邊的一條鄉間便道進去,走上五十多米,大片稻田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了。水渠邊垂柳依依,便道上扛著稻捆的鄉親正在來回忙碌,近處的稻田中,人們揮舞著鐮刀收割,遠處的田埂上,老老少少背著稻捆,來來往往。一陣微風吹過,金黃色的稻子隨風起舞。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