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人們意識里種植水稻似乎是南方人的專利,干旱缺水的西北,怎么會有水稻呢? 其實不然,黃河邊的數千畝水稻田就在距離蘭州不遠的地方。中秋">
這不就是人們所追尋的美景嗎?
有獨特的物種,必定有特殊的氣候環境和地理條件。水稻需要高溫濕潤的環境,還需要大量的水灌溉,1千克稻谷約需水500千克-800千克,日平均氣溫大于10℃的天數在110天以上,大于18℃的天數在50天以上的地區。顯然,這些對于西北是個挑戰。尤其是春季插秧的季節,保不定一場寒流就會凍死秧苗。
三灘的數千畝稻田,究竟依靠著什么樣的地理條件呢?三灘具有種植水稻的天然優勢,海拔高、土地肥沃、陽光照射時間長、平均日溫差12.1℃-15.3 ℃,適宜優質稻米生產的要求。
其實,在隴上種植水稻最難的是水源。三灘恰好有這一方面的優勢。靖遠縣黃河干流長度達154公里,是全省之最。緩緩流過的黃河,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早在漢代,人們就在此屯田,明代設置靖虜衛后,利用黃河南高北低的特點,修建了一大批自流引水渠,到如今經過數百年的努力,有八條自流灌溉渠,修建的渠道總長度達180.9公里,灌溉面積達7.5萬畝以上。
灌溉三灘鄉一帶的渠道是灃泰渠。這是一條極不起眼的渠道,從三角城下來時,我們專程去看了灃泰渠的一段。水渠緊挨著黃河,寬約三米多,深有兩米,黃河水順著渠道緩緩流過,留下了厚厚的淤泥。灃泰渠是一條有著久遠歷史的渠道,最早建于明萬歷四十年。當時,朝廷派呂恒前來督糧,他看到三角城一帶的黃河河灘荒蕪無人耕種,就帶人實地踏勘,開渠導流,開啟了靖遠大興黃河水利的先河。自此,引來黃河水的澆灌下,黃河兩岸阡陌縱橫。到清康熙二十四年,人們又對原有渠道進行了整修。這次,人們完成了一個挑戰性的工程,開鑿了灃泰渠的大陰洞。
在房振國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大陰洞。我們看到了一座石山,其實叫做巨石更為確切,石頭似龜形,高約二三十米,厚約四五米,下放是大陰洞引水隧洞。
“康熙年間的維修是在經歷司俞璉主持下進行的,重新規劃渠道,修改了引水口。最大的難題就是大陰洞的開鑿。在沒有現代工程機械和炸藥的古代,僅僅靠人力,施工難度可想而知。”房振國說。
沿著水渠走幾步,就能清晰地看到人們開山后留下石碴。顯然,當時并沒有采用燒柴激水法,而是采用搬撬法開鑿。簡單地說,就是在利用巖石縫隙,先打入楔子,將石縫擴大,然后放入撬杠,將巖石撬開。這種施工方法,也不輕松,而且相當費時,因為大部分縫隙要靠人工鑿開。當時,歷經三年的施工后,大陰洞才開鑿完成,可謂來之不易。
這個隧洞的開通解決了水稻種植的水源問題。而溫度問題就相對簡單。黃河從烏金峽出來后,就進入了平緩的河谷地帶。河谷里海拔相對低,兩側也被高山所阻擋,阻擋了冷空氣的侵入。同時,黃河呈“S”狀,避免了北面來的冷空氣順著從峽谷直接侵入河谷。靖遠大廟一帶也是相類似的地理環境,河谷中的溫度,比山腰高出不少,甚至要比白銀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什么樣的水土,也就有什么樣的物產,這些物產又從另一個方面影響到了人的性格。比如,四川盆地陰濕,人們需要吃辣椒,排出身體的濕氣,而辣椒又影響了川人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又影響到了人的命運,也就成了一方水土的性格。
“三灘出的大米,堅實飽滿,晶瑩剔透,粘度好,做出的米飯香甜綿軟,深受消費者喜歡。”馮宇國說。三灘人熱情好客,做事細致堅韌,走親戚往往要送自家產的大米。
民國出版的靖遠縣志
靖遠出土的東羅馬銀盤
從河西到合水,五千年前,水稻就在黃河流域扎根
細細梳理一下,隴上種植水稻的地方不少。河西走廊的張掖、靖遠、天水等地都種植水稻。最令我們驚奇的是,慶陽市合水縣也有一個水稻產地。合水縣太白鎮,這個距合水縣城96公里的鎮子,卻是慶陽市唯一產水稻的地方。太白鎮的水稻種植面積達3000畝以上,是當地支柱產業。而翻過子午嶺后,陜北的一些地方也產大米。從河西走廊的張掖到陜北,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整個黃河流域都有水稻的種植,而中國最北的水稻種植地竟然在黑龍江一帶。
這不算稀奇的!目前,人們從多個方面做的考證證明至少在5000年前,黃河流域就種植水稻了。人們得出這個結論的證據究竟是什么呢?那么,現在為何卻只有零星的水稻種植地呢?這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行走在黃土高原上,人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陜北人喜歡穿一種坎肩,沒有袖子,側面僅僅用布條相連,顯然這是天氣極熱時穿的衣服,而陜北夏天的氣溫似乎并沒有熱到非穿這種衣服的程度。陜北黃土高原上的社火,人們多稱之為秧歌,而組織籌劃社火演出的人,往往被叫作傘頭。有人考證,秧歌、傘頭、坎肩,實際上和插秧有關。
關于秧歌的起源,人們提出了多種說法,但從字面意思來講無疑和插秧有關。如今,插秧多是南方的農業活動。那么,陜北的社火為何叫作秧歌呢?原《延安文學》總編曹谷溪先生則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秧歌源于水稻之鄉”,是插秧時節所唱之歌。這一點為當地發現的漢代畫像磚的圖案所證實。這是陜北曾經種植水稻的見證。
《史記》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大禹命令伯益分發水稻種子,后稷分發食物。而大禹以治理黃河流域的水患而聞名。顯然,大禹時期黃河流域是能夠種植水稻的。
考古學上也有最新的發現,這是在天水秦城區一個叫西山坪古遺址的驚人發現。這個遺址是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甘肅渭河上游做史前人類遺址調查時發現的。1986年秋至1990年春,考古學家做了全面挖掘。在這處渭河支流邊的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的先民活動遺存,文化層厚達四米,涵蓋了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類型、馬家窯文化類型、齊家文化類型,文化序列完整,是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現的重要遺址之一。
這里發現的水稻遺存的植物硅酸體記錄和炭屑以及碳化種子加速器14C測年顯示,甘肅天水在5000年前已開始種植水稻。植物硅酸體是沉淀在植物細胞(莖、葉、根和花序)中的微小硅質體,已被廣泛應用于古生態與古氣候重建、環境考古和農業考古等研究。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