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人們意識里種植水稻似乎是南方人的專利,干旱缺水的西北,怎么會有水稻呢?  其實不然,黃河邊的數千畝水稻田就在距離蘭州不遠的地方。中秋">
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西部地理】千畝稻田隱藏的秘密:數千年前隴上曾廣種水稻

時間:2015-10-10 09:09:24來源:編輯:點擊:

  無疑,西山坪的發現是我國西北部有精確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遺存,也是水稻種植的最西北端。

  氣溫波動,水稻漸漸又返回了南方

  大量的史料研究和考古發掘證實,水稻雖然起源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但卻逐漸向西向北傳播。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也有了水稻的種植。這個時間似乎和大禹治水時間有點吻合。宋代以后,黃河流域水稻種植才逐漸衰退。

  漢代河西酒泉就種植水稻,曹魏時徐邈在涼州“廣開水田”,唐代時蘭州一帶也有水稻。明清到民國時期,榆中苑川河谷更是蘭州水稻主產地,至今蘭州城區的地名還有叫稻園子的。

  黃河流域的水稻,緣何漸漸衰退呢?原來,這要歸結于氣候的變遷,黃河流域氣候和降水條件曾發生過波動,在距今3000至5000年間,黃河流域年平均溫度比今約高2℃,冬季溫度則高3℃-5℃,相當于今天長江流域。這是黃河流域能種植水稻的根本原因。

  天氣不作美,陰沉沉的,我們也感到了絲絲涼意。在靠近便道邊上,朝陽村的村民賀江和他的妻子揮動著鐮刀,將一株株稻子割倒,然后拿起兩把稻子,熟練地打個結,放在地方,繼續下一個目標。稻田里似乎是頭一天灌了水,人走在田埂上軟乎乎的,稻田里更加泥濘,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在稻田里跋涉。

  種稻子不易,每年4月20日左右,稻農就開始育苗,經過選種、浸泡、做苗床等步驟,15天到20天后,秧苗就好了。五一節前后是插秧的最好時節,一周左右秧苗就插好了,光禿禿的田野,忽然就變成了綠色的世界。150天后,金黃的水稻就鋪滿了田野,水稻畝產最高可達700公斤。

  秋收是最忙碌的,雖然有現代化收割機,但不少人選擇了人工收割,一來收割機浪費大一些,二來費用也比較高。如今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它畢竟是靠天吃飯的行當,年成起起伏伏好壞不定,收入也不穩定。如今村里年輕人多到外面去打工了,田里忙碌的多是老人小孩。因而,越來越多的人還是喜歡機器收割,畢竟方便許多。

  距離賀江稻田不遠的馬智家里,今年種了0.8畝地的水稻。他是老師比較忙,時間有限,只能機械收割。這不,就在我們走到他家的地頭上,一臺外國進口的小型收割機已經開過來了。機器轟鳴著,不到半個小時,就將地里的稻子收得一干二凈。

  現代化機械和傳統人工收割,就這樣相互默默地比拼著,影響著。或許,現代化的機械最終會取代人工,但一方水土留在人們身上的印痕,始終無法抹去,即便他們生活在大城市里,也難以逃脫。這便是人們說的鄉愁了。

3/3首頁 上一頁 1 2 3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