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最美甘肅,靈動天水(二)

時間:2015-10-13 11:17:1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二)傳統技藝

天水雕漆制作技藝
 
      天水雕漆技藝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的漢族傳統木器制作技藝。天水雕漆技藝采用的雕刻填彩技法在全中國漆藝中獨一無二;天水雕漆技藝在中國漆藝中占有重要位置,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是西北地區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典型代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天水雕漆制品造型古樸優美、圖案精致、色澤光潤、形態典雅;并有耐酸堿、耐高溫、耐腐朽、綠色環保等特點。其工藝集雕刻、鑲嵌、髹漆于一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歷史價值。
 


天水木雕制作技藝
 
  天水傳統建筑木雕裝飾藝術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地域多元化及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題材豐富多樣,既有著自然真摯的人文內涵也有著簡潔粗獷的藝術風格。天水木雕裝飾藝術用于古建筑物和家具用具上,分布廣泛,他的類型分為兩種:以伏羲廟、南郭寺為主的古建筑遺址和至今保存完好的百余座古民居建筑。天水木雕大多追求高雅、富麗、吉祥,寓理想、觀念于圖案之中,其雍容內雅的藝術風格,或寫實、或夸張,結合利用木材的特性,從原始材料形態屬性中挖掘出美的要素,充分體現木雕藝術的趣味和材質美。比較特殊的還有“太極圖”、“八卦”等,這種形制也和伏羲的相關傳說有關。天水木雕工藝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核桃木、梨木、松木、樺木等優質木材。經過選料、刨制、繪圖設計、休整雕刻、反復打磨等數道工序后,再將辣椒面和胡麻油的混合物涂于器物表面之上,再進行拋光而制出成品的一項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天水木雕藝術是指構思精巧,內涵深刻,獨創性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脊獸制作技藝
 
  脊獸是指中國古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瑞獸,作為一種建筑構件,它既是權力地位的象征,又是驅邪祈祥的鎮宅之寶,大量用于寺廟、宮觀、仿古及民用建筑之中。甘谷脊獸是一種漢族傳統民間工藝,是中國古建筑外部屋頂的造型藝術,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藝術特色的組成部分。它象征著建筑等級。始于清末,傳承至今,已有130余年歷史,尤以新興鎮永安村最為馳名,現有從業人員1000余人。脊獸是古老的民間工藝,是中國古建筑外部屋頂的造型藝術,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藝術特色的組成部分。它象征著建筑等級。甘谷脊獸歷史悠久,盛名遠播,享譽西北。“甘谷脊獸”工藝美觀大方、莊重典雅、光澤晶瑩,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及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古建藝術中的奇葩。制作的蛟龍踏云、二龍戲珠、孔雀戲牡丹、鴛鴦鬧蓮等工藝品深受用房喜愛,暢銷陜、甘、寧等地。
 

秦安馬尾編織技藝

 


  尾編織在工藝制造這個行業里,稱得上是罕見的。一是需要有材料的條件,二是需要有文化上的思考。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廣產馬匹,然而罕見其能以馬尾編織工藝品。早在明代后期,秦安一帶就盛行馬尾編織工藝,精制各種包裝香草的荷包,讓小孩佩帶,特別是每年端午節編制荷包紀念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成為一大風俗。

秦安麥草編織技藝

 


  秦安的小麥和玉米種植極廣,有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因此秦安的草編工藝也源遠流長。藝人們選料精細,所用麥秸必須色澤清白光亮,粗細均勻挺直,外皮薄而堅韌,草芯飽滿又富有彈性,拉力大且不易發脆;玉米皮則必須是中間細嫩、清白的軟皮,不許有半點霉點。經過選料、拔莛、分類、浸泡、掐辮、整理、絳制、碾壓、磺熏、漂白和印染等一系列工序,才將原料制成。
 

天水麻鞋編織技藝

 


  麻鞋是一種制作精巧、美觀、經濟、實惠,留傳于民間的工藝品。麻是一種草本植物,用麻的徑皮纖維制成繩索、布,再編成鞋子-麻鞋,也即是草鞋。甘谷縣民間手工藝制品素來享譽隴上,手工縫制的麻鞋、草鞋等,就是當地民間工藝品的典型代表。傳統甘谷麻鞋制成后,須在鞋底滲入厚厚一層稀牛糞以堅其質,風干后硬似牛皮,非常適宜在崎嶇的山路上長途跋涉,日行百里,足無不適。在肩挑畜馱運載物資的古代,甘谷人走南闖北,穿的就是麻鞋。 甘谷的麻制品生產,民國時達到極盛。麻鞋是主要產品之一,用純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關編織用具,以傳統手工工藝制成。
 
  制做時,先將大青麻編成辮,然后將麻辮置于平案,立辮狀盤鞋底,盤成麻絲緊密的“千層底”,再用麻繩穿緊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編織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鞋耳、鼻梁,組合時用木楦把鞋撐起來,幫梁、鞋耳、鼻梁貫穿耐力麻繩,鞋即成。式樣有單邊繩網的偏幫子與牛鼻梁,有以繩網代替鼻梁形成圓口禿頂的齊幫底、一只船,還有三根弦、布包邊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還有染色的紅、黃、黑諸色,集實用與觀賞價值于一體。甘谷麻鞋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一種精巧的民間手工藝品,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腳尖頂端是紅色麻穗的“慈母思親”,寓意姜維隨諸葛亮遠征,母心思兒當歸;“單鞭救主”源自尉遲敬德以一支鋼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還有“虎目圓睜”等等。端午時節,有定婚女子贈男子工藝麻鞋表示愛情的習俗。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特別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牛糞處理鞋底、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穿用麻鞋的習俗已成歷史。然而在甘谷,進入21世紀以來,從兒童到古稀老人,從干部到工人農民,都普遍穿著麻鞋,重新形成了一種時尚。究其原因,主要是麻鞋具有涼爽透氣、防潮防滑,且有吸汗治療腳氣的作用;還具有按摩腳底穴位、疏經活絡、延年益壽的保健作用,順應了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新的消費理念。

武山柳編技藝

 


  柳編,顧名思義,就是用柳條編成日用品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武山柳編屬傳統手工技藝,遠在宋元時代,這門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就已存在。武山的柳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多年的演變,由過去只加工傳統單一,適用于農業生產的簸箕、篩子,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居家工藝品,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現在柳編產品已經走出家門,遠銷國外。蘑菇沙發、嬰兒床、掛籃、菜籃、柳筐、寵物籃、花籃……美觀的造型,新穎的款式,把柳編發揮到極致者,當推雷世海。
 


天水地毯編織技藝

 


  自古以來,甘肅地處絲綢之路之要沖,又有著得天獨厚的羊毛資源,遠在唐代就有地毯生產。相傳,乾隆皇帝在北京設立的“地毯傳習所”就是從甘肅請的藝人傳授技藝的天水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其深厚的古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從遠古時代就為地毯手工業的發展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基礎與物質基礎。
 
  天水地毯生產始于民國。民國5年(1916年)成立的隴南第一工藝廠,曾舉辦栽絨生產,采用土法染線,圖案單調,工序單一,產品多為馬褥子、獨立褥子、坐墊等,旋興旋廢,未形成工業生產能力。1973年,原天水市綜合加工廠,因產品滯銷,而轉產地毯。制作傳統手工地毯,工藝流程極其復雜,從羊毛進廠到產品出廠,要經歷梳紡——染線——繪圖——配線——織毯——平毯——剪花——成品整修等22個工序,才能完成一塊精美的地毯。經過如此復雜工序制作出的產品,圖案精美,花紋立體感強,亮如絲絨,經久耐用,在國際國內市場享有很高盛譽。
 

甘谷宮燈制作技藝

 


  甘谷安遠的宮燈,歷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廣為人們傳頌。 甘谷安遠的宮燈,歷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廣為人們傳頌。 安遠宮燈的形制與規模,以及內容之特殊,實為國內罕見。安遠燈會,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啟迪了群眾的才情智慧,用生動形象的形式向人們普及了歷史知識,給廣大觀眾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和無限的追思。

天水鳥籠制作技藝

 


  鳥籠的編制工藝在多竹的南方,是很普遍的工藝,不足為奇。90年代,石佛鳥籠聲名鵲起,譽滿西北,深受玩鳥休閑群體的喜愛。石佛鳥籠有草蟲籠式、百靈籠式、白鳥籠式、八哥籠式、畫眉籠式、麻鷯籠式等40多種。從形制上講,有方、圓、六方、八方。石佛鳥籠采用竹子編制作而成,編制鳥籠要經過選料、規劃尺寸、加熱曲形、打磨、刻線、打眼、組裝、刻籠足、安抓手、二次打磨上色、安裝提鉤等10多道工序。尤其在鳥籠主體裝好后,待安上四個小如板指的籠足,用一片紅亮無暇的竹片刻成一個蝙蝠形,再根據蝙蝠的生理結構,或用陰刻線造型,或用點式透雕造型,生動逼真,活靈活現。安在籠體上,仿佛覺得整個籠子都要飛起來了。籠鉤也十分講究,在一個曲成花瓣狀的圓形內鑲進兩顆瑪瑙,再配上不銹鋼做成的锃亮的鉤子。2007年,石佛鳥籠被列入天水麥積區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文化風情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于天水,并在這里創推八卦,并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游客云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上九”朝觀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會傾城而出,去玉泉觀“朝觀”,朝觀是天水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每年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市民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觀。到零點,人流幾乎水泄不通,鐘聲、鼓聲、人們的歡呼聲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漸歇。
  

伏羲廟會

 


  每逢農歷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誕辰,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廟“人祖”廟會。對天水人來說 ,每年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緬懷始祖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


天水“浴佛節” 

 


  天水的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最為有名。四月初八這一天,麥積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華蓋寺古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州區的南郭寺、麥積區的凈土寺,都會迎來成千上萬的游人,組成了天水傳統廟會的一大人文景觀。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在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戲又稱為“皮影燈影子戲”。據專家考證,秦州皮影戲形成于秦時期,盛行于明,廣播于清,唱詞和唱腔主要以秦腔為主。
 


山歌

 


山歌,有的地方叫“花兒”。天水地區的山歌主要歸屬于隴中花兒和介乎洮岷花兒之間兩種類型。隴中花兒,主要以武山、甘谷、秦安、麥積、清水一帶流行的山歌為主,歌詞句式以七字句為基礎,較自由,歌詞即興創作為多,一曲多詞較為普遍。天水山歌曲調或高亢、凄婉,或悠長、纏綿,或抒情、優美,沒有器樂伴奏。

小曲

 


 


  小曲俗稱地攤秧歌,在天水各地流行十分廣泛,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傳形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分為花腔與老腔兩大類型。小曲用當地民間方言演唱,只唱無白;器樂主要以塞子敲擊節奏,以三弦隨腔伴奏,或以鑼鼓、镲、四片瓦等器樂伴奏。

社火

 


  社火,也叫“天水秧歌”,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廣泛流行于天水城鄉。每年春節期間,村村鎮鎮、城里城外,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熱鬧非凡。天水秧歌以打擊樂或民間小樂隊伴奏,主要有耍龍燈、耍獅子、高臺、腰鼓、跑驢、竹馬燈、大腦殼等;邊歌邊舞的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高搖傘、蠟花舞、打虎、火龍等。天水秧歌題材廣泛,包括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也有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戲劇故事。在市區流行的“夾板舞”、秦安的“蠟花舞”、“十里亭”以及武山的秧歌“四大景”、“四小景”,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市花市樹 市花:月季  
 


  月季屬薔薇科,為常綠或半常綠灌木。現栽培的月季品種有1萬個以上,為一個龐大的雜交類群,依其株態和花的特性可分為五大類:壯花月季,雜交茶香月季、聚花月季、攀緣月季、微型月季。月季花適應性強,喜光,喜溫暖,最適22~25℃。月季花絢麗多彩,馥郁芬芳,且四季花開不斷,深受市民喜愛。天水秦安月季在海內外有很高的聲譽。  
市樹:國槐   
 


  國槐屬豆科、落葉喬木,歷史悠久,壽命長。在市區內外多處可以見到干徑1.2m,樹齡已達數百年的古樹,至今它們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國槐樹勢優美,樹干端直,樹冠大,樹型古樸典雅,春季新葉滴翠,花蕾放香,盛夏遮蔭爽人;秋季葉片晚凋,綠化效果非常好。國槐抗逆性強、耐寒、耐旱、耐空氣污染、病蟲害少,因國槐極耐修剪,在解決與城市架空電矛盾方面,是理想的行道樹種。國槐經濟價值高,木材耐水濕,有彈性,材質優良,花可入藥,而且還可制作顏料,種子可榨油制皂。國槐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是天水市城鄉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歡栽植的樹種。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