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最美甘肅,壯美嘉峪關

時間:2015-10-13 17:48:2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最美甘肅,壯美嘉峪關

       嘉峪關,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東經98°17′、北緯39°47′,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2007年嘉峪關文物景區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旅游景區戲臺

   戲臺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由木制屏風把前后臺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
 
   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臺上是非常少見的。戲臺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筑,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
 
    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余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內城

    內城墻高9米,加垛墻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歷經六百多年,墻體雖有剝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墻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
   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筑工程結束后,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墻一定距離內,用箭射墻,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墻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墻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游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后,祁連山中長云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云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游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游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臺、滑索、旅游紀念品商店等設施。嘉峪關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云的黑山。斷壁長城和 [懸壁長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斷壁長城居于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墻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于1958年7月1日發現、并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
 
   該冰川斜掛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閑、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游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下雄關”碑
   關西門外百余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紀念。
柔遠門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墻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墻相接,外城墻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
 
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采的石條鋪成。

 
光化樓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

  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東甕城和西甕城
  嘉峪關東西兩甕城布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游擊將軍府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后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筑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筑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準確,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魏晉民俗文化旅游景區
  “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中國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后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于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筑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筑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采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墻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于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采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傳統技藝嘉峪關傳說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持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準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為“定城磚”。現在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甕城門)門樓檐臺上,旅游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定城磚”,引起對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民俗風情嘉峪關賦

  夫大漠無際,風云廣浮,九衢縱橫,星漢俊馳。依黑山而憑祁連,帶九泉而坐平川。仰首云低,巍巍雄關者也!平沙周廣,復添以云羅,長城龍盤,言歸途于茲道。中居天險,服控遠族,固庇朝宗。于是百業起而興置,商旅通以絡繹。至若九鎮布置,經絡河山,扶持北闋,蔭護百靈,祥居神明。滅風塵于賊道,揚旌旗于歸途。斯言嘉峪,居九鎮之西極也。橫矗狹域,阻河西之瓶塞,遙立天陲,控西域之往來。騰烈馬于西谷,試寶刀于敵寇,鳴急鑼于北崗,揚旌旗于密陣。風遒勁于層漢,雨橫混于血泉。與兇虜兮幾回戰,護家國兮幾時安。鳴燕急趨,報沙場之如何,殘月低徊,悲亭下之離杯。白雪皚皚,照征人之寂影,寒霜奏臨,改素顏于玄鬢。至若城堡危聳,墩臺接連,阻文殊之山口,隔黑山以絕壁。精構巧設,綿綿千里,渾然天成也!與云城而結障,同山岳而共守,暗藏弊固,竦立云閣。皆譽之“天下第一雄關”,以此觀之,足相當焉!
  至若漢武國盛,延疆道以逾玉門,筑城墻以制眾夷。精驃橫掃,略定河西,朝威遠振,成服廣域。然國勢漸頹,叛亂時興,墻亭棄置,戍卒已空。逮于明初,禍患彌彰矣!馮勝,明宋國公也,于洪武五年帥眾騎,歷河西。卷西極而馳騁,望朔天而旋歸。爾其截敦煌以作邊陲,擇嘉峪而立雄關,何為也?蓋以山險天成,狹道鬼辟。況乃傍以討賴,擁以九泉,山瀆發而橫注,洪波演而不休,五谷灌而豐登,百畜育而散游。實河西之富地,資檄伐之所求。出關而西,有地曰“大草灘”,望之則平沙漠漠,荒草寂寂,比寰宇之寥廓,接云車之孤跡。納星羅以流彩,引華月而如席。于是千車得以趨駕,萬兵揮而齊發。白刃交而旌旗舞,兩軍接而山河動。西風慘烈,暗月冥冥,棲鳥休巢,枕骸遍野,古已辟之戰場也!于此橫關,實兵家之大為也!鑿石千鈞,鋪冰道以輸運,征民萬計,混牛馬以往返。耋稚同出,風塵乍起。目黯黯而陰閉,云蒼蒼而垂卷。陰靈降而相助,九衢頓而阻塞。始有今日內城之雛形也。時弘治七載,兵備道李澄端開羅城之崇基,構嘉峪之關樓,望之四達矣!復添以光化、柔遠,增設敵樓、角樓諸類,崇墉巍巍,重關疊疊。較玉門之周密,比陽關之嚴態,實工匠之精致,奪城闕之大觀也!磨厲風雨,永以險固。
  夫西風蕭蕭,大漠渺渺,及雄關而獨望,集百感于一身。凍燕翔兮蒼山翠,暮云垂兮大漠平,余日落兮百峰秀,白雪積兮玉龍騰,嚴霜結兮木葉下,歸雁鳴兮暗風冷,亂流急兮峰崖照,山河交兮龍城連,古墻走兮飛鳥盡,樓宇望兮云車馳。運佛光于霞道,畢星羅于滂澤。指衢口以為天門,倚絕峰以為屏障。帶泉河之數流,抗祁連之重阻。跨阿躡嶺,俯云懷山,以固英鎮,以策西極。爾其落日承金,群山連奇,袖林四照,百峰被銀,爭云花之金鈿,奪天宇之斐彩,乍結龍而盤繞,或繪虎而雄踞。伏望祁連,暗峰萬里,白云坐而幽棲,風煙縈繞,靈華布而曜儀。玉璧玲瓏,千鏡疊而交彩,巖石青碧,密林發而擁座,瓊柱通光,白日阻而回車,幽洞遽隱,神仙驚而將歇。飛虹倒垂于峰前,千禽靈育于秀枝,乃山類之雄奇也!據此而豎關,郁靈山之福祉,得天人之扶持,險固振于華夏,偉業世于不朽!
  想其風徹旗揚,將士憑關,云飛馬嘯,沙場指點。窺吐番之竊圖,察匈奴之暗動,壯士與雄關同在,風云與日月共鑒。破吐番而用奇,阻匈奴而益振。掛輕旗于狹路,向寒風以問道。扶城邑之萬頃,斂嘉禾以勤耕。睹萬方之風舞,軍民同樂,歌祥平之辭樂,君臣相遇。置西北之要塞,安家國于一方。當其吐番北來,浩浩萬騎,暗遮云山,塵滅鳥跡。豺狼畏以讓道,虎豹退而躥隱。于時烽火迭起,暗云相從,車馬伏波,號鼓將裂。布威陣于八方,挽勁弩于城山,人憑關而增勢,關因人而益固,同仇共愾,以逸待勞,安可破哉!強虜望而心遷,旌旗棄而盡散,夫一卒未發,戰事方解,何哉?惟人關之雄固也!當其兵破關危,山折河頹,尸斷洪波之流,血改長城之色,全軍盡沒,人畜盡掠,天假強虜,列缺喑鳴,然關亦雄固如此,何則?蓋人勢之頹落也,究其原,惟國勢日下也。國盛則關雄,國弱,雖雄關亦失其險固也,此當為永世之鑒也!
  夫九衢同歸,六氣暗合,居絲綢之要道,控商旅之往來。迎千乘之王侯,送萬石之使節,出以銀瓷、絲綢之珍器,入以玉石、奇草之異類,以播朝闋之恩德,以納四夷之歸心。朝日皇皇,沐遠途之來者,霞道千光,從啟路之將帥。戈矛藏而寇仇平,大勛張而文禮興。古人云“守在四夷”,以懷柔而替武道,揚明德雨克羽兵,如此方長治矣!
  若夫巖砂歷歷,百流匯集,城關孤峙,燕鳴絕域。望歧路之曲折,聽寒風之啜泣,誰悲征人之苦,誰飲亭前之杯。舉頭望兮天灰灰,低首見兮沙漠漠。簫鼓凄凄,忍斷離魂,雄關隱沒,勿念歸期。思城闕兮天遠,向西域兮路遙。荒草蕭瑟,蘆荻搖搖,食以草木,宿以地維。有辭曰:燕悲弦中樂,心念關外難。漠漠黃沙道,夜夜事馬鞍。翰海接浮云,風卷鐵甲寒。野露充柴骨,御敵馬蹄前。去者百余一,孤月照青冢。自飲離亭酒,兩眼淚不干。雖雄關之盤踞,實血骨之所堆砌者也!
夫天怒氣發,地動山橫,居險連城,設關守國。時遷星移,山空谷平,襟帶云煙,仙駕趨翔,傲立千秋,雄略永橫,以記逝者,以育后人。恭疏短引,于以志之!

飲食文化嘉峪關美食

  當地頗具代表性的名點小吃有搓魚面、拉條面、砂鍋、餛飩、臊子面、炮仗面、糊鍋面筋等,小吃集中在振興市場美食一條街和鏡鐵路美食一條街,夏天在建設東路還設有美食夜市。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