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甘肅,金美張掖之(二)

時間:2015-10-13 17:50:2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三)地方風情

裕固族民歌


 


       在張掖市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居住甘肅省一個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裕固族,他們自稱為“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不僅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并且由于他們民族文字的失傳,民歌還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的責任。裕固族民歌內(nèi)容豐富,曲調(diào)優(yōu)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曲調(diào)和形式,繼承了古匈奴的特色,還融合了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歌的特點,風格獨特,裕固族民歌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調(diào)式是以商徵羽最為常見,歌詞多是兩句,所以曲調(diào)一般也是兩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民歌內(nèi)容多是反應古代裕固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可分為“敘事歌”“情歌”“勞動歌”等,其中《薩娜瑪珂》就是裕固族很著名的敘事民歌。
 


栓鎖鎖

 


  拴鎖鎖是張掖民間一項非常有特色的民俗儀式,這一習俗要在三種情況下舉行,一是孩子過滿月時,這一天給孩子過滿月的親戚朋友進門都先要給孩子拴上“長命富貴鎖”,表示對孩子的祝福;二是在給孩子請干大的時候,當孩子能跑會跳了,父母要請來三位品行端正,姓氏不同的人來給孩子當干大,據(jù)說這樣能夠鎮(zhèn)邪,使孩子逢兇化吉,在酒席上,三位干大會拿出鎖鎖,給孩子栓到脖子上;三是在訂婚時,當孩子長大成人了,在訂婚儀式上,雙方父母要將鎖鎖掛到對方的孩子身上,這樣就表示兩個孩子栓在一起,兩家也正式結(jié)為親家。掛鎖鎖這種獨特的民俗活動充滿了趣味,也體現(xiàn)了張掖百姓對孩子對生活的美好期許。
 


黃河燈陣

 


  在張掖市高臺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都會舉行黃河燈陣這種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高臺縣因地處偏遠,地形險峻,是這里的人民形成了尚武好斗,慷慨豪邁的性格,高臺黃河燈陣就是這種地方文化的體現(xiàn)。高臺黃河陣歷史悠久,據(jù)傳是在殷商時期,由三霄娘娘與姜子牙斗法擺下的黃河陣演變而來的,整個布局遵循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宮”的理念,有東西兩門,象征兩儀,四邊四個正方形的方陣象征四象,中間一宮供奉神位,整個陣勢的排列,都蘊含著濃厚的神話色彩,其中陣內(nèi)還有365盞燈,代表365尊神位,為百姓降福增祥,百姓進入燈陣順利走完表明一年會心想事成,一帆風順。
 

(四)飲食文化

  張掖飲食以面食為主。比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魚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飯、小飯、煎血腸、羊頭湯、魚兒粉、灰豆湯、雞肉墊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餑、豆腐腦兒等。肉食類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也久享盛名。酒有黃酒、南酒、燒酒,當?shù)厮赜小盁o酒不成禮”之俗。

搓魚面 

 


  搓魚面是甘肅張掖特有的面食品種,因其成品的形狀中間粗、兩頭尖,酷似小魚而得名。其作法是用手掌將面條搓成約一寸長的面段,然后入鍋內(nèi)或煮或炒熟都可,在熱天里還可以涼拌食用,是當?shù)厝讼矏鄣拿朗场?/span>



香飯

 


   現(xiàn)叫西北大菜。張掖諺語云:唱戲憑的腔,筵席看香飯。據(jù)說香飯是在清康熙年間宮廷名宴中的首一道菜。這道名菜,是用豬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蔥蒜未摻進去,拌勻,加調(diào)料、食鹽,并用面粉和成面團,再搓成圓條,用油炸熟,叫?卷肝子。再將卷肝子切成圓片,拼碼在碗內(nèi),加調(diào)料蔥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湯蒸好后,扣于另一大盤內(nèi),加雞蛋索子,澆上汁子烹調(diào)而成。    
煎血腸 以新鮮羊血與面粉和成糊狀灌入羊腸以油煎炒,佐以香醋、蒜泥食用。


雞肉墊卷子

 


   將薄面皮抹油撒蔥花成卷,切段入嫩雞肉湯蒸煮,湯煮盡出鍋即可食。 
  山丹油果子 將和成的兩張面皮中夾一層紅糖,做成佛手狀,入油炸熟,酥香甜脆。
 


糍耳子  

 


      和面、褂面、切條作法與搓魚子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將四楞面條切成四方小塊,用右手拇指肚(指頭肚子)把面塊糠成一個耳朵佯的窩窩。味道不同于搓魚子。小飯;將面團褂成一銅錢厚的面片,切成小方塊,下入牛肉原湯,調(diào)胡椒等佐料,再加入牛肉丁。粉皮、煮熟的紅豆等即成。



                                               雞腸子


       用加鹽的低溫水和面,反復用力揉按,待面變軟時,切搓成圓條,抹上清油,一層一層碼在器皿內(nèi)。下鍋時,用兩手掌對搓,循環(huán)移動,使面變得渾圓細長。因為和雞腸子相似,故名。

  

      在張掖農(nóng)村,農(nóng)民秋收后,家家戶戶,要曬粉皮面筋迎親接友,逢年過節(jié)或是喜慶之時,粉皮面筋是不可缺少的臨時性招待食品。產(chǎn)婦坐月子時也由娘家贈送一籃粉皮面筋。現(xiàn)在農(nóng)村曬粉皮面筋之風也還在流行。
 
       張掖馳名的粉皮面筋有“馬面筋”,每日清晨挑兩桶擺攤出售,不到兩個小時出售完畢。因為馳名,除經(jīng)常來吃的人們外,慕名而來者也不少。  
 


臘羊肉 

      在張掖的肉類食品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素負盛名。臘豐肉采用沿山一帶的羊肉。因那里的羊吃羊胡子(草名)、羊糍胡花和沙蔥,其肉特別鮮美。入冬后,將羊宰殺,煮熟,剔骨,加上高臺雪花鹽,茵香、生姜等佐料,烹制而成,嫣紅透明,肥而不膩。
 

(五)地方特產(chǎn)

甘州胰子


     甘州胰子是張掖久負盛名的特產(chǎn),它采用牛、豬、羊的胰子油搗碎加入皂角、石堿、冰糖等磨細,再用面粉加水熬制。這種肥皂是一種保健、護膚、美容三者兼顧的土制皂。這種皂皂體發(fā)暗,皂形是橢園的,也有長方形的,不芳香,但除垢去油最利,而且有嫩面潤膚的作用。
 


張掖南酒

     相傳張掖郡建立之后,中原文化相繼傳入河西,釀酒技術(shù)也隨之而來。張掖南酒系采用白酒為坯制的酒基,加入定量的糯米,以藥曲為糖化發(fā)酵劑釀制而成。它的釀造工藝流程與馳名中外的紹興黃酒基本相同。在制作過程中加入川烏、陳皮、大芋、砂仁、當歸、紅花、桃仁、官桂、山甲、五加皮、地骨、何首烏等四十余中草藥,但在飲用時沒有藥味。經(jīng)長期低溫,自然發(fā)酵的原汁酒,清香撲鼻,色澤金黃,澄清透明,酒味醇厚,綿軟適口,是別具一格的高糖度甜型酒。不僅酒質(zhì)優(yōu)美,而且濃郁清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產(chǎn)品。
 
     張掖南酒有健脾開胃利濕之功,也有補益健身之效,適量久飲,不僅是人們的一種享受,而且對風濕病,婦女病有一定療效,實為健身之佳品。
 


張掖黃酒

 


     張掖黃酒在張掖是祭祀、婚喪的必備之物,如民間兒女結(jié)婚,父母便釀酒一罐,吉日一到便取出來待客。
    張掖的黃酒歷史悠久,很早以前當?shù)叵让窬烷_始以高梁青稞大麥為酒基,糯米為引料,選用當歸、桅甘、陳皮、紅花等數(shù)十種名貴中藥,加大麥制曲,精工釀造而成。是低糖分、營養(yǎng)豐富的飲料,人體必不可少的十七種氨基酸含量豐富。
 


小河紅棗

 


     張掖小河鄉(xiāng)的紅棗,成熟后表面全都是紅褐色,果形較小,但肉質(zhì)細密,味甜、核小,營養(yǎng)豐富。
 


棕葉皮

      張掖特產(chǎn)的白花葦(也有少量的紫花葦),生長迅速,桿粗株高、密度大、纖維韌力強、質(zhì)量好,葦葉以被大量運往外地作為棕葉皮。
 
     地處西北邊陲的張掖,到處有豐沛的水源,可說是水流淙淙,河道如織,因此湖邊、河邊叢生蘆葦。蘆葦是多年生草本纖維植物,無需管理,一年一收,是造紙纖維合成和編織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張掖的葦產(chǎn)品還被多用于編織鋪床、鋪炕的蘆葦席,房頂上的篙件,以及藥材包裝等。

甘草

    甘草能調(diào)和諸藥,在中藥里被稱為“因老”,有“藥中之王”的美稱。科學研究表明,甘草能起到抗?jié)儭⒖寡装Y、降血壓、中樞抑制、鎮(zhèn)痛甚至抗腫瘤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甘草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原料精制而成的甘草霜、甘草膏,除有藥物作用外,調(diào)在墨汁或顏料里,可使染色均勻,可用來作滅火劑的起泡劑和石油鉆井液的穩(wěn)定劑,作糖果、卷煙和醫(yī)療工業(yè)的調(diào)味劑。
 
      張掖的野生甘草資源豐富。河西地區(qū)將建成甘草出口基地,現(xiàn)由國家撥付資金建立人工種植基地,這將結(jié)束長期單純依賴采掘野生甘草資源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歷史。
 

 

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guān)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quán)聲明|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