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最美甘肅之隴南篇(一)

時間:2015-10-13 18:10:25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隴南

(一)城市簡介
  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古屬梁州,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地理位置屬西南地區。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隴南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
 

  遠在新石器時代,隴南就有先民們繁衍生息的足跡。人文初祖伏羲出生于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伏羲生于仇夷,長于成紀”。仇夷即仇池,成紀即天水。 隴南既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氏、羌等民族活動的核心。秦先祖曾在西犬丘(今禮縣永坪、永興交界處大堡子山)牧馬立國;從漢高祖劉邦兵發漢中、“還定三秦”到東漢光武帝占據天水后的“得隴望蜀”,取道隴南,平定巴蜀……歷代兵家必爭。禮縣祁山堡武侯詞內,漢丞相諸葛孔明仁立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隴南的旅游資源良好,祁山武候祠、仇池國遺址、西峽頌摩崖、雞峰山秀色、張果老仙洞、萬象洞奇觀、杜甫草堂、三灘勝境、洋湯天池、陰平古道、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如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隴南的秀美山川,與天水的麥積山、陜西的張良廟、四川的九寨溝、黃龍寺遙相輝映,是旅游觀光的極佳勝地。
 
(二)旅游景區
武都萬象洞
 
 
國家AAAA級景點,地質公園
文縣天池
 
 
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四大天池之一,影視拍攝區。
宕昌官鵝溝
 
 
國家級森林公園。
康縣陽壩
 
 
國家級森林公園。天然陽壩。
武都裕河原生態風光
 
 
金絲猴保護區,動植物樂園,民俗風情。
大香山
 
 
千手觀音妙善的優美傳
西和仇池山
 
 
伏羲洞,人祖爺伏羲誕生之地。朝圣伏羲廟。
禮縣祁山武侯祠堂
 
 
 
紀念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經典景觀。
禮縣大堡山
 
  秦始皇先祖的珍貴墓地,中國風水學觀摩的極佳地段。2001年7月大堡子秦公墓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都角弓朝陽洞
 
 
唐朝以來開鑿的佛、道、儒三教綜合洞窟,白龍江邊的百佛洞。
武都石門九天圣母廟
 
 
黃帝戰蚩尤,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給軒轅黃帝贈送天書兵法的傳說。
武都佛教景點
 
 
 
 
  兩水龍華寺、城郊普化寺、城關蓮花山寺院、東江清涼寺、三河廣嚴院、龍鳳山寺、龍鳳佛堂寺、琵琶寺、漢王寺、城郊鄔金寺、甘泉鐵佛寺等
兩當張果老登真洞
 
 
傳說張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成縣雞山
 
 
森林公園。山頂有觀音大士、文殊、普賢三菩薩廟。
成縣西峽頌
 
 
俗稱《黃龍碑》,是漢代《石門頌》、《甫閣頌》、《西峽頌》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徽縣嘉陵江漂流
 
 
隴南唯一開展漂流活動的地方。
武都城郊崔家梁關公廟
 
紀念劉備、關公、張飛的祠堂。
成縣杜公祠
 
  又名成縣杜甫草堂,大詩人杜甫經秦隴流寓同谷避安史之亂,在此逗留月余,創作了《鳳凰臺》、《同谷七歌》等詩篇。之后即取道嘉陵江入蜀。
 
徽縣三灘
 
  徽縣近年開辟的天然森林風景區,位了陜甘川交界的秦巴山地,是嘉陵江上游干山萬壑中蘊藏的一塊寶地。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屬北業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地帶,茫茫林海,碧草連天,雨潤霧澤,纖塵不染,嫵媚多姿,古老神奇,是探險旅游的天然樂園。
 
徽縣青泥嶺
 
  在李白的詩《蜀道難》中被提到過因嶺高雨頻,道路泥濘而得名。詩人李白《蜀道難》詩中“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即嘆此。
(三)民俗風情



文縣儺舞-池歌晝
 

  每年春節期間,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白馬河畔的村村寨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晝”的習俗。正月初五,白馬藏人在寨子的大場里預習面具舞,正月十三開始正式跳,有的寨子正月十四、十五才開始跳,至正月十六結束。舞蹈者頭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薩”、“小丑”等模樣,挨家逐戶地歡跳,意在為村民驅鬼除惡、驅邪消災、避難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和順。整個場面非常古樸豪放、莊重熱烈,既富有神秘氣氛,又充滿了濃厚的娛樂色彩。
 
高山戲
  高山戲,又名高山劇,我國戲曲劇種。流傳于甘肅隴南武都山區,已有700年左右歷史。高山戲屬于民間小雜劇,場景、對白設計簡潔,曲調簡單,語言詼諧,具有鄉村小品風格。隴南武都高山戲是民族鄉土文化藝術的一個獨特種類,發源地為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龍鳳鄉、魚龍鎮,為甘肅省獨有的兩大劇種之一(另一個為隴劇)。
 

 
玉壘花燈戲
  玉壘花燈戲流行于日肅隴南文縣干壘‘獸口一帶,群眾稱為“賽社火”由于當地歷來就有“耍燈”的風俗,因此,“花燈戲”成了每年春節期間“社火”中不可缺少的節目。
 
  玉壘花燈戲創始時間已無考證。花燈由農民自制,造型美觀,形式多樣,燈中置一油窩子 (一種瓷制的小油壺)。耍燈時,花燈手(均為男性)穿紅著綠,一手執花燈,一手執折扇,隨著社火隊伍進行,邊走邊扭邊唱,有時停在掛燈設禮接待社火隊的庭院前戴空場中表演。據說明代有一袁氏家族,原籍本系湖北,其中一支移居四川酉陽,生活多年,后又移居文縣玉壘。

乞巧節
  隴南傳統的“巧娘娘節” ,是古老秦文化的延續和活態遺存。“巧娘娘”是祖先崇拜(善織的女修)與星辰崇拜(被神化了的織女星)的合二為一,反映了我國傳統歲時節日與民間信仰的密切關系。
 
  隴南“巧娘娘節”保持著中華民族乞巧節最原初的形態和價值觀念,它是一個以未婚少女為主體的真正的“女兒節” 。祈求心靈手巧、才智雙全,希望獲得更多的生存本領和追求幸福生活,是它的核心。
 
康縣木籠歌
  康縣木籠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籠歌,亦名花兒姐,是起源于康縣,廣泛流傳于隴南乃至甘肅全境的敘事長篇民歌,可與《阿詩瑪》、《劉三姐》、《格薩爾》相媲美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它充分反映了西部農民追求真理、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兩當號子
 

  “兩當號子”是兩當民歌中的一個獨特種類,自古擁有“隴南樂府”的稱號。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區的站兒巷、云屏、泰山、廣金等鄉鎮,時至今日號子仍在林間回蕩,是人們傳遞情感抒發胸臆的一種方式。“兩當號子”曲調優美高亢,音域寬廣,節奏明快,粗獷而極富變化,猶如咆哮的江河,颯爽的林濤,抑揚頓挫有致,歌者舞之,聽者蹈之,猶有原始遺風。從古到今一直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兩當號子的曲調主要有羽、徵、商三種調式,不同的曲調表達不同的情感。曲體結構目前流行的有一段體、兩段體和三段體,其旋律幅度跳躍較大,演唱時的表現力豐富而又強烈。
康縣鑼鼓草
  打鑼鼓草是一人敲鑼,一人打鼓,唱鑼鼓草歌,大家隨鑼鼓手的演唱鮮草。鮮草時整片推進,一面山自下而上,不論遇上哪一戶都要依次向前,菊完為止。這樣,大家我幫你,你幫我,互助合作,勞力強的幫勞力弱的,勞力多的幫勞力少的,上地少的活土地多的,條件好的給大家供給飲食。體現了山里人和睦共處、幫貧濟困的純樸民風。

 
  鑼鼓草歌演唱者可以按照固定的唱本唱,也可以根據環境情景的變化,現編現唱,歌詞通俗易懂,富有詩意,情趣橫生,很受群眾歡迎。如群眾上山時,歌手就會這樣唱:
太陽娃娃起得早,上山陪我來割草。
我唱山歌誰幫腔,林中自有百靈鳥。

        
康南毛山歌
  康南毛山歌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歌,流傳在甘肅省康縣南部的陽壩鎮、兩河鎮、白楊鄉、銅錢鄉、三河鄉、秧田鄉等地山歌形式。具有地域特點的原生態民間演唱形式,廣大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狀態,是康南廣大漢族勞動人民集體創作成的民間音樂作品。屬于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宕昌羌儺舞
  隴南市宕昌縣的羌儺舞,又稱木家藏族兇猛舞,源自于宕昌古老羌藏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動,是一種宗教祭祀舞蹈,屬儺文化的一種。
 
  “兇猛舞”不僅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而且至今仍留著原始古樸的遺韻—只在藏族本民族中流傳。現今居住在宕昌縣城以南岷迭山下藏族村寨,這些村寨中凡有“苯苯”的大村寨,都有“兇猛舞”的表演。每逢羌藏民族傳統節日或重大宗教祭祀活動,苯苯們就結隊跳起了“兇猛舞”。行法祈佑族民平安健康,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春官歌演唱
  春官歌是流傳于本縣龍林一帶的一種較簡單、原始的說唱藝術。民間傳播農時節氣的春官與《周禮》《左傳》等史料記載的朝廷的春官有本質的區別。但其源流,確是從古代王朝官方面而來,以后流傳到民間。據說春的藝人回憶,過去春官在社會上是受到人們尊敬的。當地統治者對春官也是比較看得起的。春官出外說春,要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說春得到的收人要納稅。關于春官活動的來源,在本縣有這樣一種傳說,過去每年“立冬”后,皇上將新一年的“節氣表”,通過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后,再傳給各州、府、縣官,再到xx廟舉行“拜春”儀式后,把《節氣表)分發給各路春官,讓春官通過“說春”的形式分給各家各戶。這種說法在春官歌《廿四節氣春》里得到反映。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