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最美甘肅之平涼篇

時間:2015-10-13 18:12:0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平 涼


(一)城市簡介

 

  平涼市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陜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陜西寶雞、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是甘肅東部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東部省區產業轉移與開放開發的“東大門”。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6縣和崆峒區,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9.77萬人,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3%。,是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之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平涼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極為深厚。據考古發現,平涼擁有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古墓葬55處,古城址12處,石窟8處,鐘塔5處;國家、省、縣級文件保護單位269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59處,縣級208處;各類文物藏品31963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5745件,國寶1件,國家一級文物198件,尤以靈臺三級以上31件青銅器著名。
 

(二)旅游景區
  平涼山川毓秀,風光奇特,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星羅棋布,相映生輝,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國際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質量管理體系雙認證景區1處,國家4-和2-風景名勝區10處,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和園林公園10余處。聞名海內外的名勝景區主要有:
崆峒山
  崆峒山雄踞甘肅省東部平涼市崆峒區西郊11公里處,是六盤山支脈。 崆峒山集自然美、歷史美、人文美、傳說美于一身,給人的美感強烈,影響深遠。山勢雄偉,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環境神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云海是其奇景;瑰偉、蒼翠、清秀是其特點。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龍泉寺
  龍泉寺居芮河北岸,背依風翥山,山高300多米,溝壑縱橫,松柏成蔭,山澗有一雕塑飛龍,口吐噴泉,聲震四野,霧起山谷,陽光一照,成彩虹掛與山腰,映與龍側,使人大有身臨仙境之感,這就是著名的龍吐彩虹奇觀。
 

 

隴上名勝云崖寺
  自北魏以來1600多年的歷史中,歷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長約300米、高約80米的懸崖峭壁上殫思竭慮,修筑了眾多精巧玲瓏的懸閣危樓,雕鑿了無數風格迥異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為精美、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集大成者,對中國晚期石窟與佛教藝術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史學和藝術價植。
 

涇川溫泉
  涇川溫泉地處涇川縣城以東7.5公里處的何家坪,位于涇河南岸,緊靠312國道,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景色秀麗,交通方便,信息流暢。溫泉開發利用于1971年,溫水井深1680多米,熱水層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壓力58.6個大氣壓,常年恒溫38.2℃,泉水含有13種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溫泉可使人體潔凈潤滑,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鍛煉心肌,保護心臟,幫助消化,解除疲勞,醫治心血管及皮膚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療養、休閑度假的仙境佳界。
 

 

華夏古槐王
  華夏古槐王生長在甘肅省崇信縣銅城鄉關河行政村內,距崇信縣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寶中鐵路12公里。古槐樹高26米,主桿高2米,胸圍13米,樹冠東西寬34.2米,南北長37.7米,占地面積2.1畝。據專家測定已生長2800多年,氣勢雄偉,挺撥高大,根深葉茂,虬枝如龍,冠蓋似云,蔚為壯觀。
 

 

成紀文化城

  成紀文化城是為了開發利用成紀文化資源而修建的文化基礎設施。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和高級建筑師左國保等專家論證設計,整個建筑為秦漢建筑風格,氣勢宏偉,古樸典雅。總面積66畝,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

 

 

古靈臺
  遺址在靈臺縣文化館內。商代末期屬密須國,舊志記載,密人不恭,文王伐密告捷,為祭天慰民,取悠然而治,同樂同化之意,乃筑靈臺。故臺歷盡風霜,幾經修茸。民國初,遺跡僅為一土臺,高2丈余,底寬一丈5尺,頂方僅一席之地。
 

 

蓮花臺
  蓮花臺(風景名勝區)位于華亭縣西部的關山林海之中,距縣城35公里,海撥1520米至2764米,相傳為皇帝祭天的地方。1995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她是以大自然原始景觀為主,兼容道教人文景觀的風景名勝區,有觀賞保護區域118.8平方公里。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涇川縣溫泉開發區境內,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開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東大窟為主窟,內有高大立佛七尊,脅侍菩薩十四尊,窟頂有浮雕佛傳故事,窟門兩旁內雕菩薩兩尊,外壁雕天王兩身。西小窟兩側分排雕有十六羅漢、八菩薩、六力士、正中為三菩薩,均為石胎泥塑,分別為唐代和晚清風格。
 

 
千年寺觀紫荊山
  紫荊山,平地突兀于莊浪縣城之中,因山陰遍植紫荊樹而得名。歷為山城形勝,1986年被縣政府辟為公園。紫荊山游覽區面積1.5萬平方米,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山勢玲瓏剔透,雄渾壯觀,環境幽雅,令人陶醉。“洛河橫煙”、“紫荊香靄”等景觀及其玉虛宮、十王殿、文昌樓、關帝廟、顯對閣、藥王洞等十多處見于史籍志書的名勝古跡,使紫荊山久負盛名,游客絡繹不絕。


 

雙鳳山公園
  雙鳳山公園位于縣城以南0.5公里處,是以自然景觀,兼容道教人文景觀和現代游樂設施為一體的游樂公園,因形似雙鳳疊翅而得名。 相傳古時一對戀人為掙脫封建婚姻桎梏,殉情而死,化為雙鳳翱翔于南山巔水濱之上,南山遂有雙鳳之名。 山上有藥王洞、玉皇殿、城皇廟、觀音殿等廟宇6處。

 

 

靈臺碑林墨跡
  靈臺縣有古跡“靈臺”,盡人皆知,而有碑林墨跡,知者甚少。現在,《靈臺碑林墨跡》已付印裝帙將和廣大讀者見面,使其陳物新榮,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民國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時任靈臺縣縣長的張東野,偕同靈臺籍人、楊虎城將軍的十七路軍所屬隴東綏靖司令楊子恒,籌措編纂了空缺將近三百年的《靈臺縣志》,復修了已經夷毀的古跡“靈臺”,并柬請中央政府及各部院、省市當局軍政要人為“靈臺”題字留贈。
 

 
(三)民俗文化
  平涼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
燈盞頭戲
  燈盞頭戲又稱碗碗腔,燈盞頭劇,最初也叫鑼鼓噪。它是以皮影形式為主的漢族戲曲劇種,因主要擊節樂器為小燈盞碗碗,配合月琴,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而得名。這種甘肅省靈臺縣的漢族地方小戲,不僅行當齊全,形式完整,具有悠揚、清脆的音樂和生動的唱詞,而且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2006年,燈盞頭戲被列為甘肅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試點之一,2007年,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高抬
  莊浪高抬屬歲時節令習俗的傳統娛樂活動,原本是民間社火的一種,最早來源于古代先秦時期的儺戲,人們聚集在神廟,裝扮成各路神仙,在音樂扮奏中表演,后來儺戲走出神廟,串街走巷,因觀眾太多,看不清楚,就出現了高抬。據清乾隆《莊浪志略·風俗》載:“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戲彩,以導芒神,士女竟觀。”由此可見,莊浪高抬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馬尾編荷包
  馬尾編荷包,是流傳于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特有的荷包制作工藝,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尾荷包就是在普通荷包以外套上一層用馬尾毛編織成的圖案的網子。馬尾荷包制作工序復雜,工藝精細,造型精巧,形態各異,妙趣橫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
 

 
崆峒派武術
  崆峒派創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中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崆峒派武術集修身、養性、健體、 進擊于一體,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門類齊全,適合于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習練。吸納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運動體系,傳承了東方神秘文明的靈魂,詭秘神奇,魅力四射。
 

平涼紙織畫工藝
  紙織畫是我國古老而特有的工藝美術品,已有1300多年歷史。它融中國畫與編織工藝為一體,在素雅、和諧、靜穆、朦朧的藝術氣韻中,突出表現了中國畫的悠遠、深邃意境。平涼紙織畫,歷史上曾與杭州絲織畫、蘇州刺繡、四川竹簾畫齊名,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紙織畫制作工藝精巧復雜,名家巧手也需累月繼日方能完成,而且必須選用適宜編織的中國畫原作,一幅原作僅能編織一幅紙織畫。紙織的作用就在于沖淡原畫稿的濃度,突出紙織網點的立體效果。其書畫如浮云輕紗,煙籠霧鎖,觀之似隔簾賞月,高雅深遠,妙不可言,深受人們的喜愛。
 

 
安口陶瓷制作技藝
  華亭陶瓷,甘肅省華亭縣所產陶瓷。因主產于該縣安口鎮“安口窯”,歷史上也稱“安口陶瓷”,華亭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源淵流長。產品以生活用具為主,以其牢、厚、經久耐用而聞名周邊省區,陶瓷工藝品造型美觀,色彩艷麗。其中“野雞紅罐”產品被北京故宮陶瓷博物館收藏;陶瓷工藝品“反彈琵琶”獲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大獎;粗瓷二號缸獲甘肅省質量優質產品其其制作技藝“安口陶瓷制作技藝”列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飲食文化
涇川罐罐蒸饃
  罐罐蒸饃,普天下唯涇川才有;涇川全縣,唯有縣城近郊的水泉寺、陽坡、蘭家山、后溝、田家溝門幾個村莊的祖傳世家才可蒸制。蒸饃熟后形如小罐,靠的是城郊四五個村的井水,用別處的水卻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成功。外地如要引此專利,除非大將涇川的水、涇川的土、涇川的溫度濕度一并引了去。罐罐蒸饃不用申報小吃發明專利,涇川就是獨一無二的得主。也不必用專利法保護,想偷也偷不走,想學也學不會。既使如法炮制,總要走樣,面發酵后只能蒸成樸沓沓的碗狀,而不能凸立為罐形。
 
平涼酥餅
  也叫酥饃,名揚陜、甘、寧三省(區),已有百年以上的經營歷史。平涼酥饃分為漢民的暗酥酥餅和回民的明酥、扯酥酥餅三大類。暗酥餅表面不見酥,吃到口里才覺酥,有五香味的咸酥餅和包糖餡的甜酥餅兩種。明酥餅表面油亮酥脆,吃口酥軟,也分甜、咸兩種。酥餅的花樣有牛舌頭、麻鞋底、“一道眉”和方塊等十多種。數十年來,經過廚師的不斷創新,平涼酥餅形成了花色多、入口酥、余味香、宜攜帶的特點。
 

 

靜寧鍋盔  
  靜寧鍋盔也叫靜寧大餅,始于清同治年間,歷史悠久,負有盛名,是靜寧傳統食品。它以制作獨特、脆酥而久放不餿聞名于省內外。上世紀50年代曾授以“優秀產品”稱號,在蘭州和北京展銷。靜寧大餅的特點是:面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勻,色澤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餅香濃郁,誘人食欲,不易破碎,便于攜帶。品種有油質和糖質兩種。靜寧特產鍋盔,它不僅是平涼靜寧回族人民的傳統食品,也是平涼靜寧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主食。
 

 
靜寧燒雞  
  亦稱靜寧鹵雞,是靜寧傳統名食。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陜、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饋贈親友,莫不為人稱絕,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補佳品。人們形容“聞香千里外,味從雞肉來。

 

華亭核桃餃子  
  華亭核桃餃子 將核桃破皮取仁,用文火煨炒至淡黃飄香,吹去核桃上的細皮,再趁熱搟壓成泥狀,加鹽,然后與煮熟過涼水后的紅、白蘿卜,嫩白菜心或豆腐充分攪拌混合,同時佐以蔥姜末、熟清油、五香調料,拌為餅餡,包皮下鍋。營養豐富,雖為菜餃,卻又有肉餃質味,因此當餃子剛熟,便奇香無比,不膩不淡,清香爽人,回味悠長。
 

 

華亭麻腐 

  麻腐為麻籽的加工熟制品,因其質白如雪、狀如豆腐腦,故名“麻腐”。做時,先將精選干凈的麻籽稍用水浸潤泡漲,再像做豆腐一樣將麻籽磨成糊漿或用打漿機打成糊漿,然后用粗紗布過濾去渣,再將過濾后的漿緩緩倒入開水中使其熟化。熟化后的麻漿乳便漂浮在開水表面,白如雪,軟似豆腐腦,呈塊狀,清香味美,麻腐因油汁多,一般宜配上蔥花、白蘿卜或鮮嫩的白菜,佐以鮮姜、食鹽、五香調料等,混合后包成餃子或蒸包子,食之香而不嗆,酥而爽口。
 

平涼羊肉泡饃

  “不吃羊肉泡,枉把平涼到”。民國20年(1931)前后,經營這一風味小吃的有西盛樓、馬家館子、春華樓、清和館、聚美村等店鋪。在長期競爭中,其選料、做法以至佐料和吃法均日益考究,終于形成獨特的平涼風味。它的主料選肉質肥嫩的料羊,切割后清湯下鍋,煮時不加調料。肉熟后肥白瘦紅,色澤新鮮,湯則清而不渾。吃時多由顧客按己之所好選擇肉塊,掌刀者按量切片入鍋。佐料有香料、油潑辣子、香菜、大蒜或糖蒜等。味道清香不膩,鮮美不膻,方便可口,是一種極富營養的美食。

 

 

紅燜肘子  
  紅燜肘子是平涼的一大名菜。制作程序為:先將選用的豬肘子囟熟,食用時將肘子放入餐盤,澆上配好的佐料,色、香、味、型俱全,食之肥而不膩,味美可口。看似簡單,做起來可也沒那么容易。
 

靈臺清燉甲魚  
   以享有“全國甲魚之冠”美譽的靈臺甲魚為主要原料制作的隴上名菜,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廣大賓客的青睞。制作時將殺并燙去黑衣的甲魚剁成塊,加入高湯、生姜、大蔥、大蒜、花椒、味精、白糖、食鹽,燉至甲魚肉軟糯即可。
 

酥合子
  酥合子是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民間手工特色小吃。主要以本地產優質小麥粉、胡麻油為主要原料,佐以核桃仁、花生米、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及青紅絲為內餡。外形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營養價值高,具有益智、健腦、烏發等食療養生效果,是理想的休閑食品,也是走親訪友饋贈之佳品。
 

(五)地方特產
平涼山藥
  “平涼三寶”之一。明代編纂的《平涼府志》即記載山藥的種植,平涼山藥薯塊粗大,呈雞腿狀,肉質淡黃,有粘汁,熟后松散細膩味甜,為高級補品。山藥塊莖供食用,并可入藥,性平,味甘。有健脾胃,主治脾虛泄瀉、遺精、帶下等癥之功效。



 

靜寧蘋果
  甘肅省靜寧縣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蘋果之鄉”。近年來,靜寧縣堅持走科技興果之路,不斷優化品種結構,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果品質量。目前,全縣果園面積達到40.4萬畝,戶均4.3畝。2006年全縣果品產量突破16萬噸,總產值突破2億元,全縣農民人均果品收入達到453元。
 

 

華亭獨活
  華亭獨活,別名肉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干燥根。悠久的栽培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生長環境,造就了華亭獨活優良獨特的品質。華亭所產獨活以其根條粗肥,肉質好,斷面茬白、無柴質、氣味芳香濃郁,品質好,成為加工出口和藥用飲片的主導品種。具祛風除濕、散寒、通痹、止痛的功效。獨活一般用麻袋包裝,每件40公斤左右。貯存于干燥、通風的倉庫內,溫度 28℃以下,相對濕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12%~14%。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