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最美甘肅之慶陽篇

時間:2015-10-13 18:15:1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慶  陽



(一)城市簡介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三省區的交會處,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習稱“隴東”,素有“隴東糧倉”之稱。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61萬,其中農業人口223.29萬。轄西峰區和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7個縣,146個鄉鎮。慶陽市歷史文化悠久,自然資源豐富。 慶陽旅游資源品位高、潛力大,具有人文景觀、生態景觀和民俗風情俱佳結合的特點。

 

(二)旅游景點

董志原


  董志原位于六盤山之東,因六盤山又名隴山,故以董志原為中心的黃上殘原總稱隴東黃上高原。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據考證。數百萬年前,這里是一片滿布沼澤的稀樹草原,隨著喜馬拉雅版塊的升高,東亞大陸季風氣候的形成,西伯利亞的狂飚搬來層層黃土,形成了現在的黃上高原。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
 

 


子午嶺

  東部縱跨南北的子午嶺,海拔約1500—1700米,總面積4187平方公里,山勢巍峨壯美,風光秀麗宜人,森林茂密,蒼翠起伏,為黃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區,被稱作隴東的“綠色水庫”。秦直道南北縱貫,戰國秦長城東西橫穿,雕令松濤、古堡落日、直道林蔭、魚亂月影、鹿鳴翠谷、雙塔曦照、鳳川飛鷺、太白清風為林區八大勝景。林緣過度地帶,梁峁縱橫,山巒交織,草地牧場,農牧兼作,既有稚童揮鞭牧牛羊的草原風光,也可飲賞老農扶犁唱民謠的田園情趣。地處子午嶺東麓的合水縣太白鄉的山青水秀,灘涂寬闊,適產水稻,魚塘鴨池亦隨處可見,素稱“隴東小江南”。
 

 

小崆峒
  小崆峒位于西峰區城南九公里的董志塬畔,其山勢形若游龍,蜿蜒險峻,梁坡林茂草密,綠蔭濃郁,季相變化豐富,四季景色各異,是隴東黃土高原的“天然標本園”和黃土溝壑區少見的風景旅游勝地。
 

 


南小河溝

  位于西峰區的南小河溝是黃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典范。位于合水縣東部的太白川是隴東黃土高原上唯一能種植水稻的地方。享有“隴上江南”和“魚米之鄉”的美譽。位于鎮原縣水域面積近18萬平方米的翟池山莊,景色宜人,有“高原明珠”之稱。
 

 


北石窟

  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蒲河和茹河交匯之東岸的覆鍾山下,海拔1083米。因與平涼涇川南石窟寺同時代開鑿,南北輝映,直線相距45公里,故而得名。
 
  北石窟寺包括寺溝主窟群,及其北1.5公里處的樓底村一窟(簡稱北一號),其南1.5公里處的石道坡石窟,花鴇崖石窟,石崖東臺石窟群等,南北延續3公里。雕造內容極其豐富,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隴東著名的旅游勝地。

 


周祖陵

  周祖陵森林公園位于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城東山,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bu zhu)陵而得名。據史料記載:不窋失農官之后,西徙定居今之慶陽,在隴東慶陽一帶創建了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由于他功績卓著,死后人們把他葬于此山。周祖陵歷史悠久,鐘靈毓秀,自古為游覽勝地。首先從風城過大橋,到周祖陵山下,經過茂密的林帶和蜿蜓崎嶇的簡易公路可達停車場,停車場上面的建筑群用822個石臺階連接在一起。山頂周祖文化區,總體布局嚴謹規范,錯落有致。

 

 

(三)民俗文化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

刺繡

  刺繡是慶陽民間工藝美術品中的一大類,其分布面廣,涉及千家萬戶,以慶陽、正寧兩縣的刺繡最為有名。慶陽刺繡品種很多,有服裝、坐墊、鞋面、襪底、枕頂、肚兜、耳枕、帽、荷包、煙袋、針扎和布玩具等多種,雖不及蘇繡和其它繡派馳名,但它源遠流長,歷久不衰,有著深厚的基礎、獨特的風格,隨著老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它愈發煥發出迷人的光彩來。慶陽刺繡色彩艷,層次分明,對比強烈,沉而不濁,艷而不俗。在色彩的配置上以紅、黑、蘭、白為主色調,取得了一種鮮明、艷麗、純凈、典雅而又沉著有力的效果。
 

 

剪紙

  慶陽剪紙,把流行于甘肅省慶陽市境內的民間剪紙藝術形式。慶陽剪紙,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取材寬廣,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靈活,剪紙技藝嫻熟,風格古拙質樸、粗獷奔放、簡單明快、線條洗練,與中國同類民間剪紙相比,獨具特色。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在慶陽民間,逢年過節,娶媳嫁女,滿月祝壽,農村婦女們都要打掃庭室、裱糊墻壁,又要執剪鉸紙,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圍、墻壁、門扇上貼上紅紅綠綠的各種剪紙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繽紛、紅紅火火。
 

 

皮影

  慶陽的皮影藝術,是與隴東道情并蒂綻放的“姊妹花”。它與隴東道情共生共榮,根深葉茂。皮影藝術作為甘肅慶陽漢族民間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多運用于常見的皮影戲表演。然而,它的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慶陽皮影雕刻精細,風格古雅,兼收并蓄,皮影藝術作為慶陽民間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多運用于常見的皮影戲表演。然而,它的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慶陽皮影以透明度大、立體感強、刻工精細、造型詭秘且規范為特點,多以戲劇人物為主,兼以布景陳設、花草樹木、神怪異獸,人物分解為身首各異,以動為結構體,既便于演出,又能欣賞,一草一木、一人一體,在刀法及著彩上都顯現出色彩眩暈的效果,以雪花紋為最精致,所有刻工都鏤現出中國遠古文化的符號。
 

道情

  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隴劇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隴劇發源于甘肅慶陽、環縣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后經系統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一九五九年搬上舞臺,并正式定名為隴劇,《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為隴上奇葩,接著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幾個大城市,深受觀眾喜愛。
 

民歌

  隴東民歌是流傳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及平涼市部分地區的漢族傳統民歌,也稱慶陽民歌。隴東民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在隴東革命根據地時產生的《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和《軍民大生產》等曲目,使隴東民歌唱紅了全中國,寄托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中國民歌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飲食文化

臊子面


   其名因澆臊子湯而得名,此物為隴東的上等傳統美食,大凡祝壽生日之長壽面,貴客到來主婦必用臊子面款待,當然臊子面制作的好壞代表了一家主婦乃至東家的廚藝水平。
 

 


羊羔肉

   羊羔肉是慶陽地區環縣等地傳統的地方風味名吃之一,肉嫩味鮮,不膻不膩,非常可口。每年立春至端陽節后前后,是食用羊羔肉的最好季節。

 

 

蕎剁面

  蕎剁面是慶陽地區北部環縣、華池、慶陽縣等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名吃,食之別有風味。近年來,隨著蕎麥播種面積和產量日漸縮減,愈見蕎面食品之稀罕。這里用蕎面制成的傳統名吃花樣繁多,主要有蕎面鉻鉻、蕎面削面、蕎面攪團、蕎面煎餅、蕎面涼粉等等,而蕎剁面最為有名。
 
 


羊肉泡  

  慶陽特色十足的東西莫過羊肉泡了,羊肉泡在西北來說是家常便飯但慶陽的羊肉泡“大氣”“實在”象一個慶陽漢子,做法基本和西北其他地方一樣,先將羊肉煮熟切片澆湯泡饃。
 
  慶陽的羊肉泡在煮肉中佐料下料重,煮的時間長,做的肉不腥不膻,肉質鮮嫩入口即化,小到孩童大到百歲老人都能咬的下嚼的爛。上桌時入碗的純肉加血片內臟等羊雜碎,別無他物,在西北好多地方里面加了粉條或者牛肉等物看來羊肉還是咱慶陽的純。特色還有一點那就是盛飯所用的是耀州老碗,在過去能用耀州老碗吃飯是溫飽的向往。羊肉泡那的說說泡的饃——慶陽鍋盔,那可是地道的隴東冬小麥做出的起面鍋盔,簡單概括“香”“酥”“筋”。影響力強西安的羊肉泡則是死面餅。羊肉泡歷來是隴東人孝敬老人的上品,起食療滋補眾所周知,同時還是慶陽人的傳統早餐,大抵和蘭州人選牛肉做早餐一樣,有地方特色的同時更快,西北寒冷的早晨吃上一碗熱氣騰騰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泡怎不身心愉悅!

灌腸

  本土火腿腸——灌腸,這是慶陽唯一一種動物內臟精加工的食品。選新鮮豬腸和豬血,洗凈豬腸,將加入蕎面和蔥花調料的豬血灌入豬腸,蒸熟即食。慶陽鄉村至今還保留春節殺年豬后做灌腸,邀請鄉鄰和老者食用灌腸。這也許是周禮的延續吧。

 

 

(五)地方特產

黃花菜


  黃花菜,古稱“忘憂草”、“萱草”,又因其花蕾形似金針狀,又名“金針菜”。人們喜愛黃花菜的秀麗,但更重視黃花菜豐富的營養價值。每500克干花蕾中,含糖3克,蛋白質70.5毫克,脂肪2克,鈣23.5毫克,磷86.5毫克,鐵82.5毫克,還含有有益于人體的多種維生素,所以,黃花菜和香菇、木耳、發菜一起被甘肅人民列為名菜佳肴。
 

環縣蕎麥

  環縣蕎麥營養價值很高,不僅包括人體所需要的22種氨基酸中的其中17種,而且環縣蕎麥面適口性好,食用價值高;同時,用蕎麥皮做成的枕芯,柔軟舒適,可明日清心,安神醒腦。 因此享有“保健食品”的美譽。環縣蕎麥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蕎麥面中含有蛋白質11.2%,脂肪2.4%,碳水化合物72%,所含維生素B1、B2均超過大米和小麥面粉;人體所需要的22種氨基酸,蕎麥面里就含有17種,因此有“保健食品”之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使得環縣蕎麥產品具有粒大、皮薄、面白、粉多、筋大、質優等特點,營養價值很高,每100 g蕎麥面中含有蛋白質11.2 %,脂肪2.4 %,碳水化合物72 %,所含維生素B1、B2均超過大米和小麥面粉。人體所需要的22種氨基酸,蕎麥面里就含有17種,因此有“保健食品”之稱。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