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于1907年拍攝的敦煌莫高窟。(資料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系列報道之十三:傳播篇
從西北一隅走向世界
本報記者施秀萍
題記:蒲公英,隨風飄落,芬芳灑滿世界。但根,還在原來的地方。
樊錦詩說:中國的20世紀開初有兩件大事值得記載——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同年,遠在西北的敦煌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全國震動。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當時卻鮮為人知,但以洞中藏經流失為引子,敦煌和敦煌學在世界上有了知名度。
敦煌的傳播大幕,也自此拉開。
早期傳播——小荷才露尖尖角
1907年3月,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來到莫高窟,他是敦煌藏經洞受劫掠的罪魁禍首。但斯坦因的到來,也使偏居西北一隅的莫高窟第一次響起了照相機的快門聲。
隨后,伯希和、奧登堡等陸續到達敦煌,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大量莫高窟的照片,在很大意義上,為當代提供了20世紀初莫高窟全面、系統的圖像資料;敦煌,這個名字,也隨著這些探險家的足跡和照片的問世走向世界。
“到1925年,中國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才開始慢慢加入。”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主任孫志軍脈絡清晰地向記者梳理了敦煌早期傳播的發展歷程,他說:“他們或許并非刻意之舉,但卻達到了傳播的實效。”
1925年5月19日,學者陳萬里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中國考察隊到達敦煌,在5個小時里拍攝了17張照片,“結果極佳,良足自慰”。1926年,陳萬里在《西行日記》中寫道:“如此偉大之古跡,恐在國內無第二處足以相抗。”時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的馬衡在序中稱贊陳萬里“《西行日記》一卷……實為國人調查千佛洞者之第一次成績。”1928年10月,陳萬里委托上海良友畫報社出版《西陲壁畫集》,其中收錄了8張莫高窟的照片。
“陳萬里的日記和圖片,是截至目前已知中國人公開報道莫高窟最早的文圖資料。”孫志軍說,由于借助了中國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時尚新聞畫報《良友》,陳萬里對于敦煌的宣傳影響力在當時不可小覷。
1935年6月9日、10日兩天,許師慎隨國民黨中央執委邵元沖到敦煌視察,拍得“照片六十余幅及電影片二百余尺”。1936年4月,邵元沖一行的西北考察見聞《西北攬勝》以23頁的篇幅收錄了莫高窟的44幅照片,希望用精彩的照片喚起讀者對西北“國故”與“文化”的興趣,孫志軍說,“《西北攬勝》雖不是莫高窟專輯,但卻是中國政府出版的第一部有關西北的攝影集,意義同樣重大。”
此后,供職于《北平紀事報》的巴慎思,隨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團長王子云來到莫高窟的盧善群,西北史地考察團歷史組成員勞干、石璋如等先后來到敦煌,拍攝了不少莫高窟的照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叫羅寄梅的人。
羅寄梅,本為中央通訊社攝影部主任,1943年6月,應常書鴻聘請來到莫高窟“開始攝影及制作”,這是國民政府成立的莫高窟管理機構首次有計劃、周詳且全面的拍攝。
在一年的時間里,羅寄梅拍攝了莫高窟的327個洞窟和外景,獲得黑白照片2000余幅、彩色照片300余幅,同時拍攝了電影紀錄片,孫志軍說:“在所有早期莫高窟攝影者中,無論照片總量還是涉及洞窟情況,羅寄梅都是拍攝數量最多的,而且照片品質出色,在以后的多次展出中展現了不可忽視的傳播力。”
1944年6月9日,羅寄梅返回重慶后舉行了“敦煌照片特展”。1948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南京及上海舉辦《敦煌藝展》,羅寄梅也協同展出了照片。尤其是,1958年,臺北歷史博物館依據羅寄梅的彩色反轉片,放大、臨摹、搭建了一個敦煌石窟的復制洞窟,當時只要是到臺北的貴賓都會去參觀這個復制洞窟,“遺憾的是,藏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唐氏研究中心的這些照片至今未出攝影集。”孫志軍告訴記者。
“早期傳播,受條件所限,主要以文圖出版、學術報刊、臨摹展覽為主。”孫志軍告訴記者,“傳播效果也各有千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李丁隴、張大千、王子云、關山月等一大批著名畫家先后到敦煌臨摹壁畫,再至西安、成都、重慶等地舉辦展覽,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讓不能移動的敦煌石窟藝術變成可移動的藝術摹本,“走”出莫高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國,令遠在內地的學者直呼雖不能代替必須有一次的敦煌之游,但逼真的臨摹,可以“從一粒沙中窺見一個世界,一朵花中欣賞一個天國”了。
及至1944年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常書鴻的帶領下,敦煌的傳播雖不及保護來得扎實,但展覽畢竟也開始“小荷才露尖尖角”了。據常書鴻在《敦煌莫高窟的維修工作》一文記載:1949年9月至1958年,共在國內8個城市展出12次,觀眾83萬余人次;在國外6個國家11個城市展出12次,觀眾近31萬人次。
多維傳播——飛入尋常百姓家
“展覽是延續至今傳播最有效的方法”。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主任婁婕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播的手段、方法在不斷豐富,“但展覽讓靜態的藝術以動態的形式‘活起來’,效果更是不同尋常。”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內舉辦的《敦煌文物展覽》《敦煌藝術展覽》,在印度、捷克、日本等國舉辦的《佛教文物展》《敦煌藝術展》,到改革開放以后舉辦的《敦煌壁畫藝術》《中國敦煌壁畫展》巡展、《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從單純的壁畫臨摹品,到整窟復原展出;從單一展覽到各地巡展……幾十年來,有關“敦煌”的展覽就像為敦煌藝術“安了一雙會走路的腳”,所到之處,總能引起轟動,更刮起一股股強勁的“敦煌風”,掀起一波波持續的“敦煌熱”。
此外,《“絲綢之路與敦煌學”系列學術講座》《交融與創新——紀念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敦煌文化驛站》公益講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研討會、學術講座,讓熱愛敦煌的人有了更多機會聆聽大師講座,接受文化熏陶。
還有,“數字展”“網絡體驗”“手機APP”……一切可能的途徑都被敦煌研究院“拿來”,在敦煌與世界間、在神壇高廟與尋常百姓間搭建“同頻共振”的磁場,讓“敦煌”走得更遠,讓“莫高”與大眾更近。
“我們的服務對象是最廣大的普通讀者。”孫志軍告訴記者,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關于敦煌文化的大眾傳播,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因為,只有努力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才有全社會關愛莫高窟、主動保護莫高窟的可能。”
“左手是歷史,右手是當下;左手文化,右手傳承。”為了讓讀者輕松愉快、淺顯易懂地解讀敦煌藝術,敦煌研究院首次推出的“一帶一路畫敦煌”系列涂色書自今年4月出版一冊《這盛世,如飛天所愿》,又于8月出版二冊《愿做菩薩那朵蓮》,因其折頁既可細細欣賞,亦可填色互動的“接地氣”設計,讓這本涂色書深受歡迎,尤其贏得青少年“芳心”。
“敦煌是‘活’的,要立足當下,更要面向未來。”婁婕告訴記者,無論請進來,還是送出去,相較以前,在傳播大眾化、普及化、多維化的同時,敦煌研究院更加關注青少年,“我們希望將敦煌藝術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里,我們相信總有一些種子會落地、生根、發芽。”
在傳播方面,也不能忘記藝術家們以“敦煌”為題材創作的《大夢敦煌》《絲路花雨》《敦煌神女》等經典劇目。演職員們漂洋過海,足跡踏遍世界的角角落落,撒下一顆顆“敦煌”的種子。
數字敦煌——天下誰人不識君
“從傳統媒體到自媒體時代,不能守著過去的思維模式,否則難以生存。”孫志軍告訴記者,在互聯網時代,不僅要明確敦煌文化向誰傳播,還需清楚怎么傳播,要從“定位模糊轉向定向傳播和精細傳播”。
結合端午節、奧運會等熱點,通過微信、微博推送莫高文化,增加用戶“黏性”;通過數據分析,明了關注敦煌的人的性別差異、年齡階段、文化程度,再制定系統化、針對性的內容推送……敦煌研究院清楚“敦煌”是“獨家資源”,更清楚“敦煌”應“人類共享”,在傳播方面不遺余力,講求深度的同時竭力追求通俗。
數字最具說服力。2014年,敦煌研究院網站的瀏覽量為97萬;2015年,敦煌研究院網站、微信、微博等各媒體平臺的瀏覽量猛增至360多萬;而2016年上半年,敦煌研究院各媒體平臺的瀏覽量已達1072萬。
“提高專業度、實行差異化定制服務、建立渠道形成‘圈子文化’。”盡管傳播幅度、廣度、深度一再攀升,但孫志軍依然覺得在“平臺+內容+服務”、國際化傳達、新技術利用、完整鏈條建設方面還不夠,還有很大空間。
的確,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
2014年8月28日,對敦煌文化傳播史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由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聯合推出的“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在蘭州開展。展覽首次運用數字化手段,將二維圖像與三維模型相結合,使不可移動文物突破物理限制“走”出敦煌,逼真再現古老敦煌的神韻與魅力。此外,展覽還利用VR虛擬漫游,以360度全景體驗讓觀眾身在金城卻似直達莫高窟身臨其境般“神游”石窟。
這是敦煌研究院歷經多年艱辛努力,率先實現由“洞中敦煌”向“洞外敦煌”,由“在地敦煌”向“在線敦煌”,由“現實敦煌”向“虛擬敦煌”的歷史跨越,意義遠比展覽本身更值得關注。
但,還不夠。能不能足不出戶,海內外觀眾就能便捷地欣賞到莫高窟的美?
2016年5月1日,是敦煌文化傳播史上又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網址:www.e-dunhuang.com),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圖像及全景漫游。這標志著千年莫高腳踩數字與科技的“風火輪”,從地處西北的“神壇廟堂”瞬間走向海內外的大千世界。
媒體贊譽,“數字敦煌”資源庫讓千年莫高“與世界僅有網速的距離”,動動手指,點點鼠標,全球任何角落的觀眾就可無任何地域限制盡情暢游大美莫高窟,可謂“天下誰人不識君”。
敦煌研究院2016年7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25日24:00,“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頁面訪問量達895047次。全部用戶來源地按照訪問量依次為:中國大陸、美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日本、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在中國大陸地區按照瀏覽量的省份排列依次為:北京、廣東、甘肅、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陜西等。
至此,敦煌,再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敦煌。敦煌,正在成為世界的敦煌。(來源:每日甘肅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