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松
1944年出生,博士,博導;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北航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工業園聯盟負責人。
1968年清華大學畢業;1990至1994年先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參贊銜副代表,將“重走絲綢之路”活動引入中國并進行具體活動組織;后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門高技術與環境顧問;1995年任第4屆世界科技園區大會副主席;1998年任全國節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1999年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舉行的第2屆中美環境與發展高層論壇代表中國政府代表團并做首席發言;2010年當選為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2000年《知識經濟》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2011年獲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科學獎”。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與資源》《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文章百余篇。
專著有《知識經濟學》《水!最受關注的66個水問題》《中國可以不缺水》《新循環經濟學》《生態文明建設——卅年研究/百國考察/廿省實踐》《親歷申奧》《重走絲綢之路兩萬里》等40多部。
萬利群
文化交流是永恒的話題,和平發展是全人類追求的目的。敦煌,是絲路的起點,是國際交流的紐帶。在21世紀的今天,再次從敦煌出發,從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出發,不斷創新,加強合作,必然有和平發展更美好的明天。 2016年8月
1970年1月生于吉林省東遼縣。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讀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2000年11月至2003年7月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
俞新天
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咨詢委員會主任、研究員,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黨組書記、上海社科院副院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等職。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研究方向為亞太國際關系、國際關系中的文化研究、涉臺外交與兩岸關系等。曾兩次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曾獲得巴基斯坦為文職人員頒發的最高獎勵“偉大領袖新月獎”。
熊澄宇
清華大學新媒體和文化產業學科創建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專業方向為跨學科戰略研究。
曾任國務院信息化專家委委員,新聞出版總署報業顧問;兼任國家互聯網發展與管理專家委委員,財政部文資辦專家委委員,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委員,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首都版權產業聯盟副主席,多所高校客座或特聘教授,北京、上海、南京、吉林、云南、福建、杭州、南昌等省市政府決策顧問。
1994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到清華大學工作。1998年創建清華大學傳播系,2002年參與創建新聞與傳播學院,任副院長。熊教授在新媒體領域作了大量原創性工作。他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多媒體演示和網絡查詢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第一個互聯網對社會經濟影響的國家軟科學項目。多次參加政府主導的中美網絡戰略對話,中英網絡戰略對話。作為中國學者代表團團長訪美促成了《中美學者關于互聯網共識》的重要成果。他主持翻譯了《清華傳播譯叢》和《新媒體百科全書》,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的學科建設和國內新媒體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文化產業理論體系的創建者之一。2004年根據中央主要領導指示精神,創建了校級跨院系研究機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要從事高層決策咨詢、高端人才培養、重大經驗總結等國家任務。中心被評為教育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了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和《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研究》,以及國家863高新技術、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國家軟科學、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國家藝術科學規劃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國家級科研項目,與國際學術界建立了廣泛聯系。
張 宇
沁園春·賀首屆中國(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
黃金融鑄,渲染人寰,千葉胡楊。看昊天遠凈,沙州地廣。莫高秘境,九樓雕梁。文明四匯,萬國來訪。勝友如云共景仰。手筆闊,鳴沙留五色,月牙流長。
絲路駝騎仙驤,亞歐間商旅喜奔忙。曾白馬東來,青牛西往。蔥嶺攀越,鳥道疊嶂。圓融貫通,畫塑佛光。飛天花散頌吉祥。玄奘路,渡萬水千山,行者無疆。
現任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同時擔任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
2011年,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個人”,當選“CCTV第十二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14年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
1996年,創意發起“中國國際交響音樂年”,開啟了系列國際主題年活動。
1997年,在國內演出界首次引入國際化院團演出代理制。1998年,作為總策劃與中方總制作人,推出紫禁城太廟版實景歌劇《圖蘭朵》,聘請祖賓·梅塔出任音樂總監、張藝謀擔任歌劇導演,產生了世界性廣泛影響。
2005年,作為主要發起者之一,與上海合作伙伴聯合推出大型多媒體舞臺劇《時空之旅》,至今演出超過4000場,觀眾達450多萬人次,票房超過4.5億元。
2008年,帶領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因成功承辦“相約北京——2008奧運重大文化活動”,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09年,推動發起組建“中演演出院線”。目前,中演演出院線擁有27個省區的12家直營劇院和63家加盟劇院,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演出院線品牌之一;同年,由其擔任項目總指揮的中演票務通“全國票務網絡系統”,榮獲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2014年以中演演出院線為依托,推動發起組建“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
2011年,與黎瑞剛(原上海東方傳媒集團總裁)、李美敬(韓國希杰集團副會長)作為聯合出品人,推出世界經典音樂劇《媽媽咪呀!》《貓》的中文版,取得了極大的市場成功,獲得了各界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
近年,先后領導組織完成了援緬第27屆東南亞運動會開閉幕式演出(2013)、水立方APEC歡迎晚宴文藝演出(2014)、中非合作論壇暨南非“中國年”閉幕式演出《中非時刻》(2015)、埃及盧克索神廟中國文化年開幕演出《兩個偉大文明對話》(2016)、中拉友好文化交流年(2016)和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展陳工作(2016)等重大國事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
于 丹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先后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并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張清華
1963年生,先后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創作與批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日本城西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詩歌學會學術委員。(來源:新華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