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習仲勛之子習遠平:發揚艾黎精神 推動文化交流

時間:2016-09-23 14:34:2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楊江峰點擊:

金秋時節,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美麗的山丹,紀念和緬懷路易·艾黎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豐功偉績,對于激勵后人繼承和發揚艾黎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路易·艾黎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1927年4月,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國際主義精神的傳播奔走相告,一腔熱血投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他一生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各國人民友好事業,為發展中國人民同新西蘭及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了解作出了重要貢獻。

  路易·艾黎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早年就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聯系,1934年在他家設置了共產國際中國組的秘密電臺,與在國內一些地方進行長征的紅軍保持通訊聯絡。1935年,在史沫特萊的介紹下,路易·艾黎結識了共產黨人劉鼎,同住數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劉鼎赴西安開展工作,路易·艾黎將他和史沫特萊在上海購買的醫藥用品及其他必需品通過劉鼎從西安轉給陜甘紅軍,為根據地的建設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9月,路易·艾黎接受劉鼎委托,冒險去太原為中國共產黨兌換紅軍在陜西繳獲的地方鈔票,為我黨在西安順利開展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后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重要基礎。

  路易·艾黎是工合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毛澤東曾兩次在延安接見他,并寫信高度贊揚工合運動對中國抗日戰爭做出的重要貢獻。1938年8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中國工合”)在武漢成立,作為一支獨特的經濟力量和社會運動組織,通過組織工業生產,爭取國際援助,以支援抗戰前線斗爭,被譽為“后方經濟堡壘”,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抗戰時期,“工合”之花開滿西北大地,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延安事務所的成立為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工合西北區辦事處曾在雙石鋪組件鎢鐵社、機器社、造紙社和耐火磚社、采礦辦事處等組織,路易·艾黎經常往返于陜西鳳縣的雙石鋪與甘肅兩當的楊店之間。兩當縣正是我的父親習仲勛早年領導武裝斗爭的地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父親在兩當縣發動了兩當兵變,與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在陜甘地區創建了“碩果僅存”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后不斷發展壯大形成陜甘寧邊區。在烽煙滾滾的戰爭年代,父親和路易·艾黎雖未曾謀面,但卻都在西北大地留下了革命的足跡,為西北的革命和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83年,中國工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活動,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父親參與了此項議程的討論和批準工作。1988年,父親還為“中國工合”題詞“發揚艾黎艱苦奮斗精神”。

  路易·艾黎是近代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開拓者,他所提出的“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的教育理念,對當今職業教育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開展工合運動的同時,為培養技術人才,路易·艾黎大力倡導并親力創辦技術培訓學校。1941年,在陜西的雙石鋪,成立了培黎工藝學校,1944年學校遷至甘肅山丹,1953年遷至蘭州,更名為蘭州培黎石油學校,后演變為蘭州城市學院。培黎工藝學校培養了一批有吃苦精神、注重實干的技術人才,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時,路易·艾黎用培黎學校的卡車幫助運送部隊,彭德懷曾發布命令保護學校,并稱贊培黎學校“有益于人民事業,對開發西北工業、農業有其貢獻”。

  路易·艾黎在山丹工作生活了10年,他的足跡遍布山丹大地,他與山丹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創建的培黎工藝學校為山丹帶來了現代工業、機械化農業;他積極努力爭取國際援助,促成了山丹第一座西醫醫院的建成;他與多國的組織建立友好關系,打開了山丹人民與多國間友人互助互鑒的大門。1953年,山丹培黎工藝學校由西北石油管理局接管,路易·艾黎去北京定居,但他的心卻時時惦念著山丹,他曾說:“甘肅是我樂于視為我在中國的故鄉……我在那里的山丹縣城住了近十年之久,同山丹培黎學校的青年人一起工作和學習,我把那些歲月看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路易·艾黎一直關注著山丹的發展,他多次重訪山丹,直到生命的最后階段,還在為山丹出謀劃策。1980年,路易·艾黎將自己多年來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捐贈給了山丹,1982年甘肅建成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成為山丹對外宣傳的窗口,成為山丹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平臺。1984年路易·艾黎提出重建山丹培黎學校的建議,1987年山丹培黎農林牧學校開學,后更名為甘肅省山丹培黎學校。山丹培黎學校恢復重建后,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和國際友好組織、友好人士的熱情關懷和無私援助,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如今已成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與世長辭。早在1981年6月,他就談了自己百年以后的愿望,他說:“山丹是我的故鄉,要永遠和故鄉人民在一起。”按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一半灑在山丹四壩灘上,一半與他生前戰友喬治·何克合葬。近三十年來,在故鄉的土壤里,艾黎眼望著山丹日新月異的變化,目睹著故鄉人民前進的步伐。山丹人民沒有忘記艾黎的囑托,繼承發揚艾黎的崇高精神和品格,將山丹的建設事業一步步推向前進。

  路易·艾黎與父親是革命同志,是人生的摯友。曾參與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并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主持西北局工作多年的父親,內心深處與路易·艾黎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深深情感,到中央工作后,他們經常見面,一起探討新中國職業教育、文化建設等工作。1987年,路易·艾黎90壽辰之時,父親親臨住所祝賀,路易·艾黎邀請父親擔任名譽校長,父親欣然接受。艾黎伯伯去世以后,父親親筆復信學校同意擔任山丹培黎農林牧學校名譽校長。多年來,父親一直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1989年10月,山丹舉行艾黎故居落成典禮,父親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到場祝賀,特意給學校發去了賀電,望學校“繼承和發揚路易·艾黎高尚革命精神和優良品德作風,努力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在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做出更多的貢獻”。1998年3月15日,原甘肅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丹培黎學校名譽校長李屺陽前往深圳拜訪父親,父親詢問了山丹培黎學校的情況,并請李屺陽轉達他對學校師生的問候,祝愿學校的發展越來越好。離別時父親還為學校親筆題詞:“發揚艾黎艱苦奮斗精神”。

  路易·艾黎架起了中國人與新西蘭之間的友誼大橋,建起了溝通中國與多國間友誼的大橋,他以實際行動溝通與不同國家人民的思想感情,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這恰好是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主題的集中體現,我們要學習路易·艾黎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推動“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讓中華文明遠播歐亞、走向世界。(來源:中國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