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我省現階段最基本的省情。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努力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地區黨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書記王三運“要堅持把全面小康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準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的要求,聚焦扶貧攻堅主戰場,用創新的思路和改革的舉措,著力破解貧困群眾貸款難、貸款貴難題,探索走出了“財政資金撬動、金融保障推動、產業發展帶動、政府責任聯動”的金融扶貧新路子。“十二五”期間,全省貧困地區貸款年均增速27%,高于全省貸款2.5個百分點;貧困人口由842萬減少到288.5萬,連續5年每年減貧過百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0.3%降至13.9%,下降了26.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425元提高到6936元,5年翻了一番多。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我省貧困地區貸款增幅最高的時期,也是扶貧開發史上貧困群眾增收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貧困人口減少最多的時期。今年7月,我省被國務院督查組稱為“全國金融扶貧的先進典型”,在全國金融扶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介紹了經驗。
一、堅持把發展所需作為改革之要,推行普惠金融打實精準扶貧攻堅戰
省委書記王三運在調研中多次強調:“絕不能讓一個家庭因貧困而生活不下去,絕不能讓一個兒童因貧困而失學,絕不能讓一個人因貧困而看不起病”“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事關全省戰略全局”。近年來,全省各級自覺把金融扶貧擺到實現小康目標中來謀劃,擺到事關全局戰略中來推進,凝心聚力、聚焦發力、準確用力,大力推行普惠金融,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和大決戰,取得了“三戰三捷”的輝煌戰績。
第一戰役,有效推進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解決好力量動員問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緊緊圍繞“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作出了深入實施扶貧攻堅、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和創新驅動、產業富民取向的重大決策,從2012年開始,組織省市縣鄉四級1.5萬個黨政機關和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企事業單位、40多萬名黨員干部聯系1.6萬個貧困村、67萬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在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面對面解困、點對點幫扶的同時,把金融扶貧資源有效輸送到貧困村貧困戶。通過創新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方式和貼息、擔保、保險、風險補償等舉措,撬動金融資金投入扶貧攻堅主戰場。截至2013年,全省財政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87億元,發放雙聯貸款77億元、“雙業”貸款61億元,尤其是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92.9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第二戰役,組織開展“1236”扶貧攻堅行動,解決好著力重點問題。抓住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一個核心”,做到穩定實現貧困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兩個不愁”,落實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個保障”,實現包括金融資金支撐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素質提升“六大突破”,打響了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尤其是在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向縣域延伸機構,完善縣域支行布局,引導政策性銀行探索開發性金融扶貧,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以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建立融資償還主體和統貸統還機制,帶動大量金融資金投入貧困地區,推進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滿足涉農企業資金需求等方面下功夫、出實招,實現了金融掛職干部所有縣市區、農業保險所有縣市區、政策性擔保公司所有貧困縣、銀行金融機構所有鄉鎮“四個全覆蓋”,為奪取扶貧攻堅新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第三戰役,制定實施“1+17”精準脫貧方案,解決好措施整合問題。圍繞《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包括《關于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在內的17個配套專項方案,打出了一套組合拳。2015年整合省級22個部門管理的涉農資金440億元,2016年達到568億元,集中用于支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的基礎設施、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公共服務保障、金融資金支撐和能力素質提升。各級財政和銀行還共同出資設立了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精準扶貧小額信貸、貧困戶危房改造貸款、易地搬遷貸款、貧困家庭本科和高職(專科)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給予風險補償,對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扶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6年6月,財政累計貼息96.7億元,安排擔保和風險補償金54億元。撬動金融機構累計發放雙聯惠農貸款、“雙業”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818.1億元,惠及125.1萬農戶;“三權”抵押貸款25.1億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65.13億元,惠及49.62萬學生;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資金總規模達到36.4億元,累計借款27億元,惠及28萬農戶;農業保險參保農戶累計達到1026.6萬戶次,支付賠款17.1億元。目前,全省涉農貸款余額達到5806億元、增速27.3%,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特別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共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398.8億元,惠及85.7萬戶、353.8萬貧困人口,為全省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撐。
二、自覺把基層所盼作為改革之向,完善金融服務打好精準扶貧整體戰
省委高度重視金融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省委書記王三運多次到金融機構和東部發達地區招引人才,分3批柔性引進了近300名金融掛職干部,補齊金融人才匱乏的短板,有效帶動提高了各級政府運用金融謀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政府自覺順應貧困地區基層所思所盼,精準對接貧困群眾的金融需求,政銀聯動,整體加力,延展金融服務觸角,拓伸金融服務領域。
一是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下沉服務。堅持把金融服務支點前移、窗口向下、職能下沉,引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恢復和增設縣域分支機構;引導招商、浦發、中信、浙商、興業、光大、民生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甘肅銀行、蘭州銀行向縣域和重要集鎮拓展金融業務;引導郵儲銀行、農村信用社向所有的鄉鎮延伸服務網點;支持涉農銀行依托超市、衛生所、便利店等場所建設金融便民服務點;支持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適合農戶的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拓展現代化支付系統在貧困地區的輻射范圍,推動了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加強銀行與保險機構合作,加快組建地方法人保險公司,鼓勵保險業金融機構在縣級設立分支機構,在農村設立基層保險服務網點,整體提升廣大農村的金融服務能力。
二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步伐。引導地方金融機構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限,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健全面向“三農”的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商業化改革,穩步推進符合條件的23家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指導省農村信用聯合社完善管理體制,加快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三農”能力。支持甘肅銀行和蘭州銀行深化經營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現代金融企業架構,促進經營模式向集約化轉型。
三是扶持發展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設立18家村鎮銀行、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88家小額貸款公司,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整體運行效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在貧困村設立規模不低于50萬元的村級互助資金協會,以5—10倍的放大倍數獲得銀行授信,實現了6220個貧困村全覆蓋。支持中國扶貧基金會在貧困縣合作開展“中和農信”試點,開發面向貧困農戶的小額貸款產品支持創業致富。加快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試點,探索推廣了以甘谷縣為代表的“三社合一”經驗,整合供銷合作社、扶貧資金互助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職能,組建村級農民供銷互助聯社。
四是著力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立健全適合農戶和小微企業特點的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評級體系,大力推進信用鄉鎮、信用社區、信用企業、信用村、信用戶建設,拓展企業、個人征信系統覆蓋面,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引導農戶和企業樹立誠信意識。慶陽市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已實現農戶信用信息的統一匯集、綜合評價、聯網查詢。甘南州建成覆蓋全州所有農牧戶的信用信息系統和評級體系,確保惠農貸款“貸得出、用得好、還得上”。全省目前累計為434.66萬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評定信用農戶365.78萬戶,為352.52萬信用農戶累計發放信用貸款1581.71億元。
三、主動把民生取向作為改革之重,創新金融產品打準精準扶貧協同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與金融機構的戰略性合作,省委書記王三運多次赴京拜會“一行三會”和金融機構總部領導,先后與8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6家銀行、3家保險公司、5家證券公司入駐甘肅。各部門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實現全省各項貸款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五,扶貧再貸款使用量全國第一,極大地提升了金融供給質量和保障能力,有效滿足貧困地區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的資金需求。各級堅持把經營性與公益性、精準性與普遍性、應急性與長遠性有機結合,政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精心打造出“五大金融模式”。
一是特惠性金融模式。實施400億元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為全省建檔立卡的101萬戶、417萬貧困人口量身定做了每戶5萬元以內、期限3年以內、銀行免抵押擔保、執行基準利率、財政全額貼息的扶貧小額貸款,成為廣大貧困群眾獲得感最強、歡迎程度最高的貸款項目,被稱為“窮人貸款”。
二是開發性金融模式。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職能,進一步優化扶貧開發融資模式,通過與融資平臺公司合作,給予長期限、低利率信貸資金,支持貧困地區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危房改造、易地搬遷、棚戶區改造及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三是合作性金融模式。堅持產業扶貧和普惠發展,實施政銀合作,創新推出“雙聯”貸款、“雙業”貸款等合作性金融產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農行開發建設的“四融”平臺、建行的“善融商務”、蘭州銀行的農村產權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開辟了依托網絡金融扶貧的新領域。農信社推出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工行的“聯村聯戶助農貸”、中行的“益農貸”、建行的“農耕文明貸”等,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多渠道的信貸支持。
四是互助性金融模式。采取“財政補助、農戶自繳、社會幫扶”方式,每個貧困村由省財政安排20萬元、市縣財政安排30萬元、農戶自繳一部分,組成村級互助資金協會,以村為單位成立互助資金協會理事會和監事會,鄉鎮設立管理站,由市縣共同監管,互助資金“不出村、不吸儲、不分紅”,封閉運行,滾動發展,有效滿足了貧困群眾的資金需求。臨夏州、白銀市、天水市堅持政府主導、金融機構參與、資金互助協會主辦的原則,在所有貧困村建立資金互助協會,取得了顯著成效。
五是混合型金融模式。積極探索“政府+銀行+保險”三方合作,建立三方風險分擔機制,推出了全省小微企業風險補償擔保互助貸款,采取“政府風險補償金+企業互助擔保金+銀行承擔部分風險損失+保險”的模式,帶動銀行貸款353筆、15.97億元。推出了畜草產業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使種養大戶和小微企業通過保單增信,在無抵押、無擔保的情況下快速獲得貸款。秦安縣開展了“兩保一孤”大病保險試點,對一二類低保戶、五保戶和孤兒大病救治實行商業保險,解決了特困群眾事前籌不到錢、看不起病的難題,彌補了現行醫保政策只能事后結報的不足。目前此項改革已經推廣到天水全市五縣兩區,擴展為“三戶一孤”大病保險,覆蓋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被老百姓稱為“救命險”。
四、積極把擺脫貧困作為改革之責,提升金融保障打勝精準扶貧突擊戰
省委書記王三運明確指出:“資金不足是貧困地區脫貧的最大瓶頸制約”。甘肅財政收入規模小,財政自給率僅為25%,有限的財政資金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資金需求,這是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決戰最難攻的壁壘。近年來,各級堅持把脫貧解困作為金融工作的重要職責,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聚焦體制機制創新,精準發力,攻城拔寨,在三個方面實施了重點突破。
一是突破抵押擔保瓶頸。針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發展、易地搬遷等領域金融需求,從政策支持、配套環境、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籌措42億元政策性融資擔保資金,覆蓋了全省58個貧困縣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探索農業保險“精準滴灌”扶貧模式,在全國首推中藥材產值保險,大力發展藏區養殖種植保險、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農房保險,探索開發蔬菜價格保險和蘋果種植綜合保險等特色險種,幫助貧困農戶有效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二是補齊金融服務短板。針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薄弱的實際,建立了省級相關部門牽頭抓總、縣級政府履行主體責任、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通過統貸統還、代理發放等方式,組織縣鄉村干部5萬人次,直接介入貸款調查、審定、發放、回收、管理等工作,引導、組織和督促貸款農戶合理有效使用資金,確保貸款貸得出、用得好、能收回,提高了貸款運行管理效率。
三是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按照政府和銀行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風險補償機制,設立了10億元補償基金,實現了銀行對貧困戶的免抵押、免擔保,增強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防風險能力。建立反擔保機制,引導貧困農戶采取農村產權抵押、多戶聯保、公職人員擔保等多種方式向鄉村兩級提供抵押擔保,對確保貧困農戶按期還款形成有效約束。建立目標責任管理機制,省級相關部門與縣級政府簽訂責任書、與承貸銀行簽訂合作協議,承貸銀行與縣級政府簽訂貸款協議,縣鄉政府、村級組織層層簽訂貸款管理責任書,把金融風險始終置于可控范圍。目前,全省各類涉農貸款回收率已達到97.9%,特別是雙聯惠農貸款實現了“0”不良貸款。清水縣健全責任共擔、風險共管機制,實行“三戶聯保”、證件抵押、工資擔保等方式,使所有涉農貸款回收率都達到了100%。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血液充盈,則面色紅潤;血不足者,則毛發不榮。我們相信,只要按照省委書記王三運“善用、善謀、善管”的批示要求,把金融的服務支點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扶貧最前沿,就一定會撬動整個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廣闊天地里展現出新的更大作為。(來源:新華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