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寶庫具有打造文化制高點的優勢——《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文化制高點實施方案》解讀之二
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寶庫,其獨特的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始祖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人文資源優勢突出,是“國粹”的重要代表,是我們打造“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的重要支撐,是我省保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使命和擔當的基礎和源泉。
一、敦煌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代表。處于絲綢之路咽喉之地的敦煌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千余年來,中西方各種文明在敦煌匯聚、融合,創造出了具有敦煌氣派、敦煌風格、敦煌特色的輝煌燦爛文化,形成了敦煌獨特的文化性格、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種文化營養而形成的“美美與共”“和諧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和多元融合的東方典范。敦煌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其中蘊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贏等價值共識,對于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二、長城文化
甘肅現存秦、漢、明三代長城總長度3650公里,居全國第二,是在長城長度、保存遺跡、形態結構等方面最能代表“長城文化”的地區,被譽為“長城之省”“露天長城博物館”。其中,明長城長度居全國第一,分布在11個市州38個縣(市區)。甘肅境內的長城修建最早開始于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12年)修建的“令居塞”,結束于公元十七世紀。兩千年間,長城對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方交通和科學技術發展等方面,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在冷兵器時代,修筑長城首先意在解決生存和安全問題;其次,長城為農耕、游牧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構建了良好的秩序,有效促進了民族融合與社會進步;最后,修筑長城體現了對長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認,代表著一種共存共生、融合發展的關系。所以,長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代表和載體。長城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引領意義。
三、黃河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州時指出,“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和源頭。甘肅境內黃河干流長達913公里,有洮河、渭河、湟水、涇河4條一級支流和大通河、大夏河、葫蘆河、藉河、涇河、馬蓮河等近30條二級支流。這些干、支流孕育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黃河文化。在黃河甘肅流域形成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是黃河文化發展伊始的主要形態,也是中華文明的起點。在隨后歷經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作為一種主體文化不斷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并向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持續進行文化輸出,融合其他地域文化,最終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歷史表明,黃河流域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凝聚作用,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直根系。
四、始祖文化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相傳“人文始祖”伏羲生于天水山區,創八卦、婚配、漁獵、書契記事先河,“一畫開天”創立古老的華夏文明,形成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周王朝先祖從隴東高原崛起,以農為本,以德治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以及禮儀、道德傳統;秦王朝先祖從隴南山地走向興盛,稱霸西戎,依法立國,鑄造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黃帝于平涼崆峒山向廣成子問治國、養生之道,始有《黃帝內經》。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慶陽和隴西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探尋血脈淵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尋根朝覲圣地。
五、紅色文化
甘肅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省份,紅色資源十分豐富,483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眾多的長征故事、西路軍革命故事等蘊含著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內涵,臘子口、哈達鋪、榜羅鎮、會寧、南梁等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串聯起一條隴原紅色飄帶。甘肅的紅色文化資源,無論在時間跨度還是空間維度上,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誕生在這片土地的南梁精神、會師精神、紅西路軍革命精神、鐵人精神、莫高精神等,彰顯著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擔當,承載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實干作風,體現著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公仆情懷,是我們彌足珍貴的巨大精神財富。甘肅是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重要紅色文化基地。
六、民族民俗文化
甘肅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證之地。在歷史上,甘肅是一個民族交匯地,眾多的古代民族先后活動于甘肅的歷史舞臺,如戎、月氏,烏孫、匈奴、羌、氐、黨項、鮮卑、吐谷渾、吐蕃、回鶻等民族。全省現有的55個民族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交融聚居的歷史造就了甘肅豐富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目前,已有甘肅花兒、甘南藏戲等2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59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屬于少數民族的有22項。甘肅民族民俗文化中蘊含的“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獨特豐富的民族民俗傳統節日、戲曲、歌舞樂、文學藝術、民族體育、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化增添了絢麗重彩。
我們要深入挖掘甘肅境內文化遺產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時代價值,講好甘肅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守護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甘肅貢獻。(文/蘭州文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甘肅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甘肅旅游智庫秘書長高亞芳)
內容來源: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
圖片來源:甘肅日報、敦煌發布、嘉峪關發布、新華網、人民網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