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成立于1954年,主要職能是草原鼠蟲害預測預報及防控、草原保護利用技術推廣、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草原資源和飼料資源調查、牧區人工草地建植、農區草產業開發、秸稈飼料化利用、牧草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展示、牧草選育和馴化、草原規劃和技術標準制定、草業基礎數據統計、牧草新品種審定登記、草產品質量監管、動物營養研究及產品開發、農牧民技術培訓等。多年來,該站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扎實開展工作,在保護草原生態,促進我省畜草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效。
草原鼠蟲害實現科學治理
甘肅地理位置特殊,氣候干旱少雨,牧區超載放牧,導致草原退化嚴重。草原退化導致草原發生鼠蟲害的等級提高,甘肅年均草原鼠害危害面積400多萬平方米,蟲害危害面積135萬平方米,草原鼠蟲害防控形勢嚴峻。國家每年給甘肅投入草原鼠蟲害防治補助經費1000萬元,省級配套200萬元,年均防治草原鼠害33萬平方米,草原蟲害30萬平方米。我省在不同區域、不同草原類型,設立了13個草原鼠蟲害省級測報站。組織人員在鼠蟲害重發區、常發區開展野外調查,每年3月份編制發布草原鼠蟲害發生趨勢分析報告,為制定防控方案和有效開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我省還選擇鼠蟲害危害嚴重的縣(市)建設無鼠害示范縣(有鼠無害)和蟲害生物防治示范縣,大力推廣招鷹控制地面鼠、人工捕捉地下鼠、生物毒素滅鼠等關鍵措施,著力推廣生物農藥滅蟲、牧雞滅蝗等生物防治技術,提高鼠蟲害生物防治比例。目前,我省草原鼠害生物防治比例達到70%,蟲害生物防治比例達到50%。同時,我省各級草原部門確立了“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工作原則,形成了“統籌規劃、統防統治、國家扶持、農牧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和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防治和應急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鼠蟲害治理技術體系。建立起了省、市、縣三級草原技術推廣部門和村級草原植保員組成的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治工作體系,以各級草原技術推廣部門為依托,建立專業化防治隊伍,實行統一調撥藥品器械、統一開展技術培訓和統一組織蟲害防控,提高了蟲害應急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牧雞滅蝗技術實現了控制蝗蟲災害,減少農藥殘留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牧民增收的“三贏”目標。
飼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我省實施草食畜牧業增收行動和牛羊大縣建設項目,飼草料短缺成為新的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全省各級草原技術推廣部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將人工種草和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與草食畜牧業發展緊密結合,組織開展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不斷完善技術體系和運行機制,為草食畜牧業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在國家牧草良種補貼和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政策的帶動下,我省草產業平穩較快發展,2014年全省完成人工種草44.87萬平方米,人工草地面積達到160.47萬平方米,其中苜蓿留床面積達到66.27萬平方米。在草產業發展中利用全省草業科技優勢,圍繞優良牧草品種篩選、牧草種植、收割、加工、儲運等環節的關鍵技術,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共同參與聯合攻關,破解技術難題,不斷提高草產業科技水平。在苜蓿種植中加大“全膜覆土、精量穴播”、根瘤菌拌種、病蟲害防治、適時收割等技術的推廣。與省內相關科研院所聯系,立足于構建草業技術體系,加強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有效提高了我省草業發展的技術水平。大力推廣優良牧草品種,牧草良種化率大幅提高,全省人工草地良種率達到72%。目前,全省建成牧草區域試驗站(點)10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6個。構建了全省草品種區域試驗網絡平臺,基本能滿足區域試驗、牧草評價和草品種登記的需要。為了加強草品種管理,規范草產品市場,完善草業生產技術體系,成立了省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和省草產品質檢中心,開展牧草品種審定和草產品質量監測工作。以高產優質苜蓿項目為依托,在16個縣建立固定監測點,對苜蓿生產、收獲、加工、銷售情況進行監測。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用于秸稈飼料化利用。建立示范區,帶動全省工作,著重開展技術研究,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模式創新,達到充分利用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牧結合的目的。在全省重點地區建立10個秸稈飼料化利用信息監測點,開展秸稈資源及利用數據監測統計,為宏觀決策提供客觀真實的科學依據。2014年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總量達到1489萬噸,有力支撐了全省草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預警監測夯實了草原保護基礎
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是落實草原補獎政策、實施草原保護工程、推廣草原利用技術、開展草原監督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該站完善布點方案,規范監測技術,在全省建立了以遙感技術為支撐的草原監測網絡,努力使草原監測工作向縱深拓展。全省共建成草原監測點606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22個,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是組織開展草原生產力與生態監測。每年組織人員開展野外樣方數據采集和入戶調查工作,然后通過數據分析和生產力模型驗證及反演,測算全省各類型草原的產草量和載畜能力,編制發布甘肅省草原監測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二是開展退牧還草工程效益監測。選擇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縣連續開展退牧還草工程效益監測,編制《退牧還草工程效益監測報告》,為工程評估驗收提供依據。三是開展草原返青和牧草長勢情況以及牧業縣冷季牧草儲量監測。在不同的草原類型開展草原返青監測和草原牧草長勢監測,結合遙感指數和氣象資料對全省草原返青和牧草長勢整體狀況進行分析,編制發布監測報告,為牧民及時出欄牲畜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四是在草原補獎區開展禁牧和草畜平衡監測。開展補獎機制監測試點示范工作的同時,指導各地開展草原補獎監測工作,為評價政策實施效果提供依據。
新技術示范推廣破解了草原發展的關鍵問題
該站與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全國畜牧總站聯合開展了一批研究和推廣項目,破解了制約草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還通過舉辦學術交流會、以會代訓、考察學習、集中辦班、現場觀摩等方式,加強對基層專業人員的技術培訓,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有了明顯提升。對牧民開展草原圍欄、劃區輪牧、補播改良、舍飼圈養、人工草地和飼草飼料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技術培訓,提高牧民實行以草定畜的技術水平,達到保護草原,促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該站在組織開展好面上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通過抓點示范的方式組織了一批科研示范推廣項目,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