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武威日報報道(記者 何立忠)10月23日上午,古浪縣西靖鎮精準扶貧千畝日光溫室示范點上,車來車往,人頭攢動。人們或整地,或澆水,或覆膜,一派干勁十足的喜人場景。
該示范點按照群眾自愿原則和“財政補助、貸款到戶、集約經營、產業增收”的思路,以“下山入川”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體,打破村組界限,由貧困戶將補助資金和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注入黃花灘生態移民區下山入川產業合作社,依托合作社組織帶動、技術服務、會員互助、對接市場、抱團發展的優勢,委托合作社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設施農牧業。按照“棚內瓜果、棚外枸杞”的定制模式,實現集約節約用地,力爭棚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精準扶貧貸款實施以來,我市結合實際,把精準扶貧貸款作為當前扶貧攻堅最為有力的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常委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直接抓,強力推進貸款發放和使用,為全面推進精準扶貧注入強大的動力。
一
搶抓重大政策機遇,積極爭取貸款規模。針對我市扶貧資金來源少、數量小、貧困農民需求迫切的實際,我市積極向省委、省政府和省財政廳匯報爭取精準扶貧貸款額度,并得到了大力支持。第一批精準扶貧貸款9.18億元,于7月22日到縣區;第二批第一筆預撥5億元,于9月30日撥付到縣區。10月12日全額下達了第二批精準扶貧貸款22.95億元。至此,按我市66351戶貧困戶實際需求申報的32.13億元精準扶貧貸款額度全部落實。
完善發放機制,提高放貸效率。進一步完善2010年以來我市發放財政惠農貸款中形成的辦法,設立了由財政、金融機構和扶貧部門組成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審批“一站式”服務平臺,集中審核,按照放貸程序,規范操作流程。蘭州銀行、農信社、農行和基層干部,加班加點,高效快捷辦理貸款業務,即到即放。第一批貸款從7月22日起,在28天內全部發放到戶。對第二批在國慶節前預撥的5億元,國慶期間直接將貸款資金打入8953戶貧困農戶貸款卡。至10月10日,省級先期下達我市的兩筆共14.18億元貸款,已全部發放到29036戶貧困農戶。近日,又發放第二批第二筆貸款7.6億元。累計放貸21.78億元,44351戶,占三年計劃發放戶的66.84%。剩余的10.35億元貸款將于11月底前發放到戶。
創新貸款機制,保證使用重點。依據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意愿和生產經營能力,將貸款分農戶自主發展類和企業帶動幫扶類發放。對有能力使用扶貧貸款脫貧致富的農戶,將貸款發放給自主使用,全市已發放24458戶、11.89億元;對脫貧基礎差、缺少技能、還貸風險大的貧困農戶,采取“依托大戶、帶動脫貧”的方式,將貸款發放至當地的優質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全市已為40戶企業發放貸款2.29億元。
截至10月20日,全市已使用先期發放兩筆貸款12.74億元,占89.84%。已使用28424戶,占發放戶數的97.89%。貧困戶貸款主要用于脫貧致富產業的發展培育。其中,投入設施農牧業10.24億元,占總額的80.37%。新建設施農牧業1.46萬畝,改造維修設施農牧業大棚、溫室7054畝,定植紅提葡萄、瓜類、蔬菜、食用菌等溫室作物2.36萬畝;引進牛16258頭、羊34.22萬只、豬9538頭;用于企業幫扶帶動貧困戶2.29億元,占總額的18.26%。企業已為4578戶貧困戶按年收益率不低于6%的標準兌付分紅資金3652.2萬元。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市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制定了《關于推進精準扶貧金融支持的實施方案》和《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管理辦法》,各縣區都制定了實施方案和細則。鄉鎮與包村干部簽訂了貸款使用監管協議,由包村干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對貧困戶貸款使用進行跟蹤監督,責任到人,保證貸款用于培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增強還款能力。對貸款發放使用情況,實行全程監管量化考核,防止轉存轉貸、挪用等問題發生。對發放不及時、使用不合規的縣區,市委主要領導隨時約談縣區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目前,全市貸款發放規范、使用及時、用途良好,群眾歡迎,貸款需求高漲。
二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創新制定了一系列打好扶貧攻堅戰和支持“三農”發展的財政惠農貸款政策。我市將普惠政策轉化為特殊政策,在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省婦聯、省扶貧辦、省審計廳、省金融辦和人民銀行、銀監局、各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在實踐中形成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創新貸款擔保機制,改革貸款投放方式,強化貸款用途監管,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確保“貸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效益好”的財政惠農貸款機制。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放大、撬動效應和金融的支撐作用,有力促進了全市扶貧開發和農業轉型升級。
2010年以來,全市先后爭取投放到位五項財政惠農貸款287.09億元,農戶戶均8.31萬元,覆蓋了全市73.7%的農戶。各級財政已貼息24.03億元。一是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010年以來累計發放12.84萬戶、54.17億元。二是雙聯貸款。2012年9月啟動,今年新增8169戶、7.92億元。累計發放4.48萬戶、35.14億元。三是雙業貸款。2013年6月啟動,今年新增2.15萬戶、29.7億元。累計發放11.73萬戶、158.23億元。四是精準扶貧專項貸款。五是易地扶貧搬遷貸款。今年9月農發行下達貸款規模33.59億元,至10月20日發放17.77億元。財政惠農貸款有力支撐了我市扶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農戶、企業、金融、政府多贏。2011年至2014年全市累計減貧30.23萬人。近五年,全市新建設施農牧業70萬畝,累計達到84.2萬畝,戶均達到2.45畝,形成了穩定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富民產業。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3972元增加到2014年的7834元,增長97.2%。農業增加值由53.5億元提高到94.71億元,增長77%,躍居各市州第一。農信社、農行、農發行和蘭州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擴大了業務量,增強了風險化解能力。至今年9月底,全市貸款余額642.44億元,居各市州第3位;存款余額達到807.71億元。
三
我市所轄三縣一區,古浪縣為國家六盤山貧困片區縣、天祝縣為藏區貧困縣,涼州區、民勤縣為省定插花型貧困縣。至2014年底,全市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84萬人,貧困面17.49%。涉及16個特困片帶、322個貧困村、66351戶貧困戶。我市認真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全力落實省委、省政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決策部署,把扶貧攻堅擺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謀劃推進。堅持敢于擔當、加快脫貧,規劃2015年全市減貧171個貧困村、31870戶,12.3萬人、占貧困人口的47.6%,民勤縣整體脫貧;2016年全市減貧104個貧困村、27692戶,10.71萬人、占41.4%,涼州區整體脫貧;2017年全市減貧47個貧困村、6789戶,2.83萬人、占11%,古浪縣、天祝縣整體脫貧。緊盯省“1+17”政策方案,聚焦“六個精準”,全力抓好落實。
以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為主,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已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21.78億元、農發行易地扶貧搬遷貸款17.77億元;繼續發放雙聯貸、雙業貸等財政惠農貸款。已落實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19億元,較上年增長72.4%。落實精準扶貧項目資金17.81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44.66%。落實精準扶貧攻堅任務項目資金8.63億元,占今年計劃的107.5%。實施整村推進項目68個,完成今年投資計劃的99.5%。今年,市、縣區財政年初預算安排專項扶貧預算6698萬元,較上年增加3552萬元,增長112%。7月份,又從市級財政歷年結余和盤活資金中安排1.23億元,對計劃今年脫貧人口12.3萬人人均補助1000元,專項用于設施農牧業定植進畜。市財政安排2000萬元政府債券,為縣區繳納風險補償金。
以培育富民產業為主,持續推進農民增收。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強力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集中力量解決貧困戶無棚、無林問題。今年,貧困戶已新發展設施農牧業2.8萬畝、特色林果6.45萬畝。到年底,可實現貧困戶戶均2畝棚、人均1畝經濟林目標。形成了以肉羊、蔬菜、紅提葡萄、紅棗、皇冠梨、枸杞、甜高粱等為主的特色富民產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中有60%來自主體生產模式。
以“下山入川”工程為主,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為從根本上解決高深山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問題和加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2011年,市委決定,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大力調整人、水、土資源布局,集中式居住、集約式發展,力促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同步轉變,對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的7.2萬貧困農牧民實施“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至去年底,完成移民6.47萬人。脫貧效果、生態效益和維護穩定成效顯著,實現了“當年下山、次年脫貧、三年致富”,人均純收入較下山前增長2倍,達到5000元左右,今年實行市級領導包抓百戶以上“下山入川”移民搬遷責任制,年內可實現“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7.2萬人的五年規劃目標。以電、路、水、房建設等為主,加快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按“1+17”政策措施,今年安排建設的23個通村動力電工程、289.5公里通村硬化路全部開工;農村安全飲水已解決1.89萬人,完成計劃的90.5%;危房改造開工11189戶,占計劃的76%;村校舍建設開工27所,占計劃的93%;134所村標準化衛生室已全部開工;綜合性村民文化活動場所已開工108所,占計劃的71.4%。完成貧困家庭“兩后生”培訓3500人。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2581場次、15.9萬人(次)。貧困片區有組織輸轉勞務19.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6.4億元。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