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橋是慶陽市新城南區的雨洪集蓄保塬生態工程之一,圖為彩虹橋夜景。通訊員 陳明
據甘肅日報報道 (記者 先朝陽)近日,慶陽市南區雨洪集蓄保塬生態工程竣工。這個工程以“高原出平湖,長橋臥彩虹”的效果,在起到“固溝保塬”作用的同時,也成為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新景觀。
慶陽市區所在的董志塬素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由于黃土層深厚、溝壑縱橫、植被稀少,土質疏松裸露等問題,使得這里的生態十分脆弱。比起一百多年前,董志塬面積縮減了近400平方公里,目前有3249個支毛溝不斷伸向董志塬腹地。每年的7月至9月都是西峰集中降雨、洪災肆虐的重災期,城區排水不暢,對市民日常出行和部分低洼地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地困擾和威脅。而且,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對城市綜合防汛體系的功能及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的現狀,讓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困境;生產生活用水的嚴重匱乏,要求水資源的利用率急需提高;石化工業、農業產業的突飛猛進,對原本單一的城市生態系統帶來了更為嚴峻地考驗。
雨洪集蓄保塬生態工程,慶陽市有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近年來,西峰城區相繼實施了天湖、北湖、東湖等4個雨洪排放、固溝保塬工程,為緩解城市防洪壓力與資源性缺水尖銳矛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慶陽市著手新城區雨洪集蓄保塬生態工程的論證,吸納借鑒了國內同類地區、同類工程的經驗做法,特別是水利部關于《黃土高原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最新成果,把城市的雨水收集、儲存、調配、管理技術體系與農業、水保、環衛、養殖、城市綠化、人文景觀等方面進行技術組合、集成創新,形成“一次投資、多項受益”的民生工程和生態項目。
2013年,這項工程正式啟動,歷經兩年多的緊張施工,近日正式建成投用。該項目“湖體”總庫容88萬立方米,水域面積400畝,年復蓄水量174萬立方米。這個湖不僅能全部積蓄慶陽新城區15平方公里的雨水資源,為位于南區的董陳節水灌區和慶陽石化600萬噸煉廠提供農業、工業用水,并且作為巴家咀電灌區的農業灌溉調蓄水庫,大大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降低用水成本。同時,每年還可減少被侵蝕帶入下游河流的泥沙59萬立方米,相當于50個中型淤地壩一年的泥沙攔蓄量。更重要的是,也給城市增添了靈氣,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的好去處。現在,湖體周邊已經成為商業開發的熱點區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