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隴南農家小院變身近7000家網店

時間:2015-10-31 10:02:0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深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甘肅隴南禮縣大大小小的果園里,不同品種、紅黃相間的蘋果壓彎了枝頭。

  一直忙到下午4點,當地一處果園的主人石永峰才得空吃了碗涼皮。旁邊大棚里,剛剛采摘洗凈的蘋果堆成了小山,幾位村里的大姐正在忙著套袋裝箱。“現在天天從早忙到晚,平均一天有500箱蘋果要發出去,哪兒有工夫坐下來吃飯!你看這些包裹,廣州、深圳、北京、上海,哪兒的客戶都有,我們禮縣蘋果的牌子越來越響!”說話間,快遞公司一輛大卡車已停在門前,而村外,還有多家快遞公司的大卡車在穿梭往來。

  政府開辦電商學院

  隴南市地處甘肅東南,是全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山大溝深、降雨充沛,出產的蘋果、核桃、花椒、土蜂蜜等農產品口感純正,品質上佳。但連綿大山隔斷了交通也阻礙了信息,隴南一直戴著省內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這樣一頂帽子。

  過去,政府關注點更多集中在生產,鼓勵農民搞種植,可豐收以后沒銷路,農民一氣之下,積壓農產品全都倒在政府門口。

  2013年底,隴南市提出,要“讓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依托電商把優勢資源與全國大市場對接。為此,全市縣鄉都建立了推動電商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保障措施,發展物流和網絡設施,甚至還專門開設電商學院,手把手教農民開網店。

  “剛開始并不看好”,談起自己兒子在網上賣蘋果,禮縣良源果業合作社負責人康永良坦言。他10多年前就開始賣蘋果,推架子車、開拖拉機翻山越嶺送貨,個中辛苦一言難盡。2014年初,康永良的兒子康維起復員回家,響應政府號召開始在網上賣蘋果,頭5個月沒有生意,到8月5日有了第一筆50多元的訂單,此后銷量節節攀升,僅網上交易額目前已超過2600萬元,占合作社銷售額的80%。

  “沒想到網絡這么神奇!”康永良這下信了,“今年整體市場形勢不是很好,如果沒有電商,銷售業績不堪設想!”

  電子商務帶活農村流通

  以前草草裝箱運走的禮縣蘋果,現在頗有創意地打上了“此廂有禮”;以前坐等別人上門收,定價看天看市場,現在坐在家里點點鼠標就銷量翻番,售價還高出很多……電子商務的魔力讓當地農民大開眼界。

  在政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貧困戶開始和網店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網店以保護價優先收購、銷售貧困戶的特色農產品,義務為貧困戶代購生產生活資料,探索出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電商拉動模式。現在的隴南鄉村,處處流傳著靠電商脫貧致富的故事——大學生村官張璇、潘明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玩轉”網絡,殘疾人張攢勁組團開展電商助殘脫貧,網上“特色中國隴南館”發展出“農村市集”“螞蟻市集”等分銷網絡……

  成縣陳院鎮梁樓村的朱曉燕在村委會活動廣場旁開設了一家電商服務站,“第一單生意就是村里大媽們的廣場舞服裝,上個月還代買了一輛小轎車,價值十幾萬元”。朱曉燕介紹,服務站開設半年銷售額已達到30余萬元,鄉親們在這里就能把東西買全了,網上繳費、代買火車票等業務更讓村民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方便。

  農民笑臉就是改革成果

  截至2015年8月底,隴南全市共開辦網店6837家,比2014年增加1815家;一年開展電子商務培訓人數3.2萬余人次,網店實現銷售總額8.93億元;電子商務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帶動就業1.7萬多人。

  如今,隴南本地特色農產品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電子商務解決了大山里農產品的“出口”問題,更杜絕了以前“先是一哄而上,后是一籌莫展”的情況,農民自發種植特色農產品的熱情高漲,小康夢想開始照進現實。

  “改革成效好不好,都寫在農民臉上。從剛開始提起網絡一臉茫然,到現在拿著手機給你看網上銷量笑容滿面。事實證明,我們讓電商走進農家小院,選擇是對的!”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說。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