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制瓷器,需要用煤,而煤炭是和陶土一樣,就地取材的。原來,我們可以看到的黑色的其實是當地豐富的煤炭層。有煤炭的地方,就有優質的陶土,有陶土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煤炭,二者相生相伴。原來如此,可是水源的問題呢?跟著張克誠,記者來到了一處懸崖邊,向下看,一條山泉從中細細流出,不急不緩。
陶土、煤炭、水源,燒制瓷器的三大因素俱全,成就了平川磁窯溝。能就地取材,也是燒制優質瓷器的重要條件。
平川以陶瓷著名,最能代表當地的是黑陶,而黑陶的燒制主要集中在黑石峴遺存。張克誠說,在磁窯溝里,最深的地方是黑石峴遺存,曾經是屬于西夏王朝的勢力范圍內,從出土的瓷器上來看,濃郁的西夏風格一覽無余。粗獷、簡練的黑陶,流暢剛勁的線條,都將西夏民族的狂野表現了出來。是磁窯溝內歷史最為悠久的磁窯遺存。
而此時,我們腳踩的大水溝遺存,是以元代早期為主的陶瓷遺址,也是磁窯溝陶瓷文化走向極致之美的地方。
一座座小山緊密相連,山坡上,一色的青砂巖、厚實的黃土層,夯筑了一個個密密麻麻排列的窯址。記者詢問張克誠,這里的窯址有多少座?四五十座,這是我多年考察的保守估計。陶窯半嵌入山體,內有耐火磚鋪成,修有高聳的煙道直達山頂,這一看似尋常的設計,實則完美地體現了當時燒窯匠人們的聰慧:當古人還無法建造獨自聳立的陶窯時,便使用這種嵌入式建窯法,依托陡峭的山體,提高出煙口的高度,增大窯內氣流壓差,從而改善了燃燒條件,顯著提高了燒成溫度,使得燒出來的器具更加精美、堅固。
我們隨意走進一處,耐火磚上掛著厚厚的如巖漿般的東西,這是陶釉。雖然上面覆蓋了黃土,但是還可以清晰地辨認出綠色、紅色、黃色、藍色等各種顏色。從當年燒制瓷器遺留下來的陶釉就可以看出,當時磁窯溝內,瓷器的顏色、種類頻多。
而之前那神秘的紫色土層,也揭曉了答案:紫砂。原來,在平川,已經探明的紫砂礦帶就有三條。紫砂逐漸成為了平川瓷器的新寵。
陽光下到處都是熠熠閃光的碎瓷片
余暉中的磁窯遺址
4 夕陽的一抹暖暉中,我們靜默地望著磁窯溝,感受這份獨特的寧靜與荒涼
此外,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窯址都建在半山腰,而工人們居住的窯洞大多都是在窯址正上方。這讓記者不禁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是否人們會利用燒窯時產生的熱量使居住的窯洞溫度增高,達到現在我們每家每戶暖氣的作用?張克誠在聽了記者的假設以后,哈哈大笑,然后肯定了我的猜測。
原料運輸、采取煤炭,揉制陶坯或捏泥盤著,晾干上釉,進窯燒制,一系列的工序結束,一個個精美的陶瓷便展現在了世人眼前。
隨著工藝水平的提升,元代后期人們又看中了大水溝對面的小山。他們在小山上,平山頭,掏山建窯,建立起了一座座平地而起的磚窯,數量竟達六七十座。
而此時此刻的磁窯溝陶瓷的生產規模,便由此走向了巔峰,“磁窯”之名也就因此而誕生。
漫山遍野的碎瓷片、青磚相間。張克誠在一處臺地前停下了腳步。這里是磁窯溝當年繁盛的最為有力的證明。
眼前的臺地上,碎瓷片依舊,奪人眼球的則是夯實而砌的大青磚。三個向前延伸的臺地,顯得與眾不同,這叫做“四門三柱”牌樓。而這是明代磁窯溝最具革命性的大事件“街”與“市”的分設。若以元代窯址的山頭為界,北側是“街”,南側為“市”,催生了當時專業的陶瓷交易市場。
既然有了交易,那么就有了人們之間的分配貿易方式:在磁窯干活的工人,報酬也是陶瓷制品。每燒制好一窯,按種類“四六”分成,即窯主分得六成,工人得四成。分到產品后,再自行出售,或兌換糧、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窯的產品分為“正窯”和“帶火”。所謂正窯,就是根據窯的容積,規定要裝燒的坯器。而“帶火”的則是指干活的人在窯主規定要裝燒的數量之外,把自己制作的小型坯器裝進大坯器中,或者放在大坯器間空隙中燒制出來的產品。“帶火”產品出窯后,擺成4行,窯主分1行,匠人分1行,把式分1行,兩個輪絞手合分1行。其他產品也同樣采取了這種方法,簡單原始,卻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經濟糾紛。在瓷器的底部,不同的點數圖案代表不同的窯口,這相當于現今的商標,方便人們辨識交易。
天色漸晚,下過雪的磁窯溝,顯得更為蕭索了。
站在現今保留較為完整的窯址前,同行的平川區圖書館館長郁映輝也是研究磁窯的學者,他將剛剛撿到的一只只有拇指大小的小陶羊,放在了記者的面前。
一瞬間仿佛時空穿越,記者站立的磁窯門口前,我們虛構了這樣的場景:匠人們或抽著旱煙,或聊天,但是其中有一個敦實的漢子,獨自蹲在一旁,手中拿著一小塊陶土,幾下就捏出了一只小狗、一只小牛、還有一只小羊。然后攤在掌心反復看,用小木棍隨意加個花紋,然后轉身走進了磁窯,露出會心的一笑。
或許他一定是一位父親,在工作之余,還惦記著自己的孩子,給他們捏制幾只陶土做成的玩具。
這一幕,在夕陽西下時,顯得格外溫馨……
和我們匆匆來過不同,張克誠、孫守南和郁映輝三位老中青研究平川陶瓷的學者,他們進行著大量的艱苦不為人所知的田野調查和研究,才更加令人敬佩。
夕陽的一抹暖暉中,我們靜默地望著磁窯溝,誰都不說話,靜靜地感受那份獨特的寧靜與荒涼。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