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祁連山下,黑河之濱的金張掖物產豐富,人杰地靈,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而她的西大門 美麗富饒的沙井鎮宛如河西走廊上一顆閃亮的明珠,更加顯得雄奇俊秀、光耀奪目。綠樹掩映的田野、四通八達的鎮村道路、氣勢恢宏的產業龍頭,一座新型的現代化小城鎮正在崛起……
沙井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搶抓道路建設、小康建設兩大機遇,實施項目帶動、訂單富民、畜牧強鎮、科教興鎮四大戰略,走好訂單富鎮、畜牧強鎮、項目興鎮、商貿活鎮、綜治穩鎮五條路子,重點突出發展抓項目、增收抓調整、致富抓養殖、環境抓基礎、干部抓作風、保障抓黨建六個抓子,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做強草畜、制種、林果三大主導產業,壯大優質小麥、種子繁育、花卉蔬菜、畜禽養殖、優質牧草、品牌紅棗六個基地,抓好集鎮建設、中小學危房改造、道路建設、節水工程、小康住宅建設、養殖專業社建設、生態家園示范點、招商引資等八項建設。使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區位優勢明顯,物產競風流。沙井鎮位于甘州區城西28公里處,現轄28個行政村和兩個農林場,240個生產合作社,35個黨支部,1500名黨員,土地面積1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萬畝,總人口4萬人。國道312線、G45線高速公路、蘭新鐵路橫貫全境,四縱兩橫一環繞的鎮村主干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交通十分便利。境內水土光照資源豐富,發展高效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效制種吸引了省內外數十家大型企業安家落戶。西瓜、黃豆、紅棗等農副特產品久負盛名,譽滿甘州。牛羊肥壯、水草豐茂,萬畝優質牧草基地受到了具有中國草王之稱的成都大業公司的青睞。 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0000多萬元,鄉鎮企業完成10032萬元,財政收入達9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00元,全鎮綜合勢力逐年增強,快步向寬裕型小康社會邁進。
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定單農業抓增收。該鎮黨委、政府立足傳統農業大鎮的基本鎮情,以種植業抓高效、林果業抓改造、草畜業抓規模、科技推廣抓引進為重點,反彈琵琶,主攻品牌農業,依托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強龍頭壯基地的發展思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制種、林果、草畜三大支柱產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在種植業上,積極與遼寧東亞、北京德農、玉源種業、臺灣東方等規模大、實力強的制種單位合作,發展訂單農業。全鎮制種面積達到12萬畝,其中玉米制種11萬畝,蔬菜制種1萬畝,戶均 15.5畝,人均3.5畝,制種面積占到了全區制種面積的三分之一,成為甘州區名符其實的制種第一大鎮。農民80%的收入來自制種,制種產業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種植糧油等經濟作物4萬畝,林果和優質牧草3萬畝,種植結構進一步調整。
在草畜業上,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思路,以農業部耐旱苜蓿原種生產基地和成都大業張掖分公司草產品加工生產線為龍頭,建成了萬畝優質牧草基地,帶動全鎮發展養殖大戶1986戶,建成規模養殖示范點29個。生豬飼養量達8萬頭,牛飼養量達5萬頭,羊飼養量達8萬只,雞飼養量達到100萬只。
在林果業上,按照發展特色,創新林網,促進節水的思路,全鎮80% 的村完成了復合農田林網改造項目,建成全省農田林網改造示范點;投資300萬元建成了1500畝高效節水釀酒葡萄生產基地;結合退耕還林還草的有利時機,2002年新植優質紅棗5300畝,使全鎮紅棗面積累計達到25000畝,特色產業更具活力。
在二三產業發展上,堅持以農促市,以市興農的思路,不斷壯大農產品流通隊伍,各類農產品的組織和販運大戶已發展到348個,個體協會5個,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商貿活鎮增后勁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