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所鄉地處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東部川區,東接涇川、北鄰鎮原、南依崇信,為四縣(區)交匯之處,距城區45公里,全鄉總面積63平方公里,312國道和北大路縱貫全境,交通便利,地勢西高東低,南北兩山夾峙,東西長11.5公里,南北寬7.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降雨量350-400mm。人口集中,政治、經濟、文化發達。
全鄉轄9個行政村,71個村民小組,4070戶,16535口人。總耕地面積31139畝,其中:川地12696畝,山地18443畝,人均耕地1.89畝。鄉黨委、政府按照"農業穩鄉、科貿興鄉、企業活鄉、果畜菜富鄉"的思路,因勢利導,抓重點,辦實事,推典型,求發展。2006年,全鄉農業增加值達到2768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8463噸,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43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7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崆峒區東大門商貿中心已經形成,每逢集日各種百貨、食品、畜禽、果品等交易品種齊全,尤其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笤帚市場,外地客商云集,年交易額達740萬元,帶田西瓜、竽席等特色產業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活躍,人民富裕,社會穩定的新花所已矗立于"崆峒區東大門"。
(1)花所鄉寺溝優質果業示范園:核心區面積500畝,南依312國道向北縱深450米,西與白水史家溝果業示范園相接向東延伸850米。輻射區包括光明、信河、寺溝三村,總面積達1500畝。園區建設堅持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目的,集典型培育、示范帶動為一體,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建設要求,集中規劃,分戶實施。園區中心區共定植優質紅富士蘋果400畝,美國黑李子100畝,輻射區共定植紅富士蘋果1000畝,共栽植楊樹2100株、國槐760株、黃刺梅600株、垂柳800株;整修道路6條4170米,新打機井1眼,配套機井1眼,園區新修看管房5間,鄉上成立果業站,專人管理看護,為群眾提供服務。
(2)信河帶田西瓜示范園:自1995年以來信河村順應市場需求,試驗種植帶田西瓜,經過鄉村的宣傳、扶持鼓勵和推廣,使該套種方式很快被該村群眾所接受,并且發展形成了多種套種方式。主要包括小麥套種西瓜、玉米套種洋芋、西瓜套種紅薯、辣椒,油菜地移栽西瓜等模式。2007年信河村發展帶田種植戶164戶,種植面積749畝,占全村總戶數32%,占耕地面積25%。全村農業種植結構趨于合理,生產效益明顯。
(3)蘇陳千畝油桃基地:位于蘇陳村三社的陳家山,實有面積524.2畝,于1999年春季定植分戶經營,從2002年開始已經掛果,農戶初見效益。2006年果品收入共計10.5萬元;貎裙才涮准晁30眼,管護房1間,立護林碑3面,刷寫護林公約3處15條,落實專職看護人員2名全部落實了報酬,簽訂了責任書;并培訓專兼職技術員23人,長年進行果樹修剪、整形等工作從而使油桃基地進入良性發展。
(4)塔山優質蘋果示范點:是花所鄉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中建成的農業產業化示范點。該示范點總面積627畝(沿北大路長3200米,寬240米),涉及塔山、潘口兩村6個社205戶894人。在建設過程中,按照因地制宜,高標準規劃建設的要求,廣泛宣傳動員,精心組織實施。累計投入資金13萬元,投入勞力2500人(次),動用機械10臺(輛),高標準定植陜富六號優質蘋果苗木4.1萬株,并組織群眾及時進行了澆水、套袋、覆膜、涂白、定桿,落實了專職管護人員及報酬,加強了苗木的后期管護。該示范點在今后的發展中,將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采取園企結合、綜合開發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力吸取各層面、各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速配套建設,做到高起點、高科技、高投入、高回報,使其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全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5)周柳笤帚加工示范村:帚笤加工是周柳人傳統的手藝活,為了擴大生產,壯大規模,鄉村兩級積極扶持和引導,該村帚笤加工戶發展到210戶,參與編織800余人,年產帚笤13萬把年收入8萬元以上,提高了收益,帶動了生產。全鄉帚笤加工戶達2100戶,參與編織3800余人,年產帚笤210萬把,年銷售收入500多萬元。
(6)段溝竽席加工示范村:芋席加工一直是段溝人拿手的絕活,在鄉、村兩級的大力扶持下,該村芋席加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發展芋席編織加工戶150戶,參與人數400人左右,年產芋席、芋簾等3萬個,年收入45萬元以上,使該村農民償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