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壩鄉,位于文縣東南部,讓水河下游,碧口水庫周圍。東臨碧口鎮,南與四川省青川縣接壤,西鄰店壩鄉,北靠玉壘鄉。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4公里,地域面積17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8%。鄉政府駐地田家灣村,海拔700米,距縣城100公里。
全鄉轄13個行政村(河口、衡家、關子溝、渭溝、陳家壩、銀廠、董家河壩、嚴家、王家、棗樹坪、草壩、竹園、白皂), 79個合作社,161個自然村,2091戶,8617人。耕地面積11300畝,其中水田299畝,水澆地1926畝,旱地10092畝,梯田4008畝, 杜仲等經濟林5000畝,茶園面積2080畝。農民人占有耕地1.31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777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488萬元,糧食總產280萬公斤, 農民人均有糧325公斤,人均純收入531元。
范壩鄉,以性氏和自然地理得名。1975年,碧口水電站建成后,范壩鄉成為庫區,讓水河畔的一些村社和良田被淹沒,鄉政府由范壩村遷往田家灣村,仍稱范壩鄉。范壩是是碧口水庫風景區核心部分,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碧波不興,游魚歡躍,在有"西湖之秀美","太湖之浩瀚"。境內溝灣縱橫,峰巒逶迤,森林翠茂,竹木繁多。綠帶似的讓水河流經全境,碧潭溪流遍布,水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生態區,設有讓水河保護站,森林面積達1萬多畝。密林深處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綠滿山巒的林海中還生長著珍稀樹種香果樹;讓水河清波碧潭里有大鯢繁衍生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這里歷史上就成為文縣主要產糧區之一,特別是關子溝一帶是素稱"東水向西流,灣灣綠油油,九梁十八彎,灣灣水不干,蝸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兩碗飯"的好地方。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油桐、茶葉、核桃、板栗、雪梨、蘋果等,還盛產木耳、香菌、銀耳等。當地時興家家釀黃酒,已有數百年歷史,世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范壩黃酒,農家自飲,款待賓客,以其甘醇可口,在當地頗有名氣.
范壩鄉讓水河畔砂金礦藏資源豐富,90年代中期曾形成群采黃金熱潮。此外,還有豐富的白皂、衡家銅礦,有銀廠的石棉礦。
清同治七年(1868年),讓水河村民募捐修建了讓水河鐵索橋,橋長150米,是聯接碧口和文縣的主要樞紐橋。1958年修建甘川公路時拆除,代之而起的公路浮水橋,后被碧口電站水庫淹沒,1987年建起了高家磨人行吊橋,跨度228米,是全省境內最大的人行吊橋,甚為雄偉壯觀。
鄉境內交通呈"水陸并進"的局面,形成"雙保險",旱路蜿蜒,水路通暢。全鄉最長的縣公路--"何馬公路"穿境而過。碧口水庫建成后在當地形成水域2000多畝,形成一條通往碧口鎮的數十里長的黃金水道,聞名遐邇的水上運輸業得到迅速發展,水上運輸戶有40戶左右,擁有大小機動木船40余艘,輕舟穿梭,載客運貨,往返于范壩和碧口之間,成為山鄉庫區的一道亮麗風景,儼然一幅江南水鄉圖,既活躍了流通和經濟,又方便了山鄉農民群眾生活。
庫區水產養殖前景廣闊,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有鰱魚、鯉魚、白甲魚、中華裂腹魚,近年養殖銀魚喜獲成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全鄉積極開展多種經營,除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外,其它工副業也發展較快。釀造業名聲鵲起,全鄉有大大小小百余農戶用當地盛產的玉米為原料釀造白酒,以質優價廉的特色在縣內外頗有名氣,"范壩白酒"已成為當地引以為榮的"品牌"。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較快。除中心小學外,村村有村學,還設有獨立初級中學1所。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依山傍河的范壩街融古老民居和現代建筑為一休,成為毗鄰五鄉一鎮的鄉場集市,范壩場歷史源遠流長,改革開放年代更加繁華。范壩街又以男到女家落戶多而著稱,有"上門女婿一條街"之說,洋溢著移風易俗的春風,名揚隴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