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鎮位于永登縣東南部,引大入秦灌區腹地,東與皋蘭縣西岔鄉接壤,西連本縣龍泉寺鎮,南臨樹屏鎮,北靠秦川鎮。中川鎮是國列和省列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之一,是永登撤縣設市規劃中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心之一,也是永登縣非公有制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蘭州國際航空港--中川機場坐落境內,蘭州至中川高速公路和省道201先縱貫南北,引大入秦東一干渠和三條支渠覆蓋全鎮。
中川鎮政府駐地距省城蘭州市區約60公里,距永登縣城53公里,至白銀市79公里。鎮域東西最寬為10公里,南北長為28公里,總面積2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萬畝。全鎮轄19個行政村,74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3000人,人均耕地面積為3.3畝,人口密度106人/平方公里。
中川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四千多年),鎮域范圍已開始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年(新莽時期),先屬天水郡,后屬漢陽郡;220年,北方由魏統一,并入永登縣,屬金城郡;公元385年,隸屬于由鮮卑族乞伏國仁建立十六國之一的西秦政權;南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被大夏國所滅;元代隸屬于金城郡,明洪武二年起經清代、民國隸屬于永登縣;1949年8月永登解放,建立西槽鄉人民政府,后隨永登縣隸屬于蘭州市;1999年撤西槽鄉設中川鎮至今。
中川鎮地處永登縣的東南部,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風少雨,夏無酷暑,秋季溫涼。年平均氣溫6.9℃,一月平均氣溫-7.3℃,七月平均氣溫20.5℃;年平均降水量300~350㎜,年蒸發量1880㎜;全年平均無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時,日照率60%;最大凍土深度約1.1M;農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東南風,冬春多西北風,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3m/s。
中川鎮地處隴中黃土高原區,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類型,平川、梁峁、溝壑及河谷地貌發育。整個鎮域地域寬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兩面是低矮黃土\山丘,平均海拔高度1910m。 地質特征。系隴山運動所奠定的構造輪廓,第四紀堆積物達200m以上,土質多為黃綿土,土層深厚,表面土層一般平均在0.5-3m之間,土層以下均屬砂礫層,自然植被稀疏,種類不多。基本地震烈度為7度。
鎮域內地表水較為缺乏,規劃區內溝渠現已干涸,成為排洪道;由于打井取水,地下水位有下降趨勢。地表70米以下有淺水層,含堿量高,PH值大于7,280m以下有潛水,水質優良,PH=7,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地下水水質由西向東逐漸堿化。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農業灌溉系統由北向南縱貫鎮區。鎮域生產和生活用水絕大部分靠引大東一干渠及其支渠供水,即將投入使用90萬方的尖山廟調蓄水庫。
中川鎮先后于2000年和2002年被省上和國家列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又于2006年被省上列為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是市級重點小城鎮,也是今后的蘭州空港衛星城。2002年和2005年省、市先后在中川設立了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范基地和蘭州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園,使中川鎮總體上具備了"一港(蘭州空港)、兩園(省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范基地和蘭州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園)、一工程(引大工程)"的比較優勢。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規劃確定了100平方公里的城鎮發展框架,全力實施"產業化、城鎮化、項目建設"三大帶動戰略,穩步推進綜合開發,正在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六大精品功能區(即20平方公里的中川機場空港區、10.04平方公里產業基地工業區、18平方公里小城鎮中心區、4.1平方公里的秦王川農業高科技產業開發示范區、4平方公里的西山工業小區和40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觀光區)。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