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995年,平川區已形成12平方公里的城市區域。
截止2010年,平川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5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903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1993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4440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平川區25所中學全部實現標準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高中入學率達到56.3%,區內有省屬重點中專甘肅煤炭工業學校等3所中等專業學校,面向全省招生
漢武帝時代,在今平川區水泉鄉中村一帶設有渡口--鹯陰口,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后千余年,鮮卑、羌、黨項,韃靼等少數民族相繼駐牧境內,而鹯陰作為會州州治、平涼郡郡治,為會州境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白銀市境內最早設置的縣之一。在區內有省、地級文化保護點15個,紅山古寺、屈吳春障、黃灣石刻、月河晚照、將軍故墓、北武當山等名勝古跡吸引了眾多游人駐足。經過多年的交融和積淀,形成了一支在省內外頗具影響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創作人才隊伍,一批有實力的書畫家多次在全國及至國際上獲獎,部分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毛澤東紀念館及外賓收藏。
早在漢代平川區境內已手工燒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時期在境內的磁窯地區陶瓷業發展曾鼎盛一時。靖遠陶瓷廠作為市內最大的陶瓷生產企業發展了五十年,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產知識和操作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平川區有新樂雅、隴燁陶瓷等十余家民營陶瓷企業,主要產品有水晶啞光地磚和內外墻磚、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檔衛生潔具瓷、仿古瓷等品種。
北武當、紅山寺、崛吳山、王進寶將軍墓
平川區臨河居川,白寶鐵路和王家山、紅會煤礦專用鐵路貫穿全境,國道109線境內交錯,劉白高速公路已動工興建,市郊公共汽車全面開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