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會寧縣--白銀市會寧縣的歷史沿革

時間:2015-11-21 17:38:54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勝利景園。

歷史沿革

會寧縣: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厲縣建治,屬安定郡。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復祖厲舊名。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后遷縣于郭城驛故地。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后隸屬于前涼、前秦、后涼、后秦、西秦5個政權。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后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有“會寧”縣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會州,州治會寧。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的建置。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的建置。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升西寧縣為西寧州,后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八年(1236年),蒙古軍占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于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屬陜西布政司。清初會寧隸鞏昌府。1913年,改屬蘭山道,1927年廢道后直屬甘肅省。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師于會寧,在會寧曾組建蘇維埃政權。1944年會寧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屬定西專員公署。1985年8月,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會寧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雍州之域,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西漢于會寧境內置祖厲縣,屬安定郡(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時祖厲縣改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遷縣治于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兩漢時期,會寧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于荒蕪。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后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于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 “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后改涼川縣。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宋屬會州敷川縣。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會寧縣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此地宋時稱“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于此。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寧縣升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陜西行省。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會寧縣,隸陜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清隸屬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1913年),截府留縣,會寧縣改屬甘肅蘭山道。16年(1927年),廢道后直屬甘肅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8月12日,會寧解放,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立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

中國成立后,會寧縣[3]隸屬定西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銀市恢復建制,會寧縣改屬白銀市。會寧縣在建國初期,全縣共有5個區,81個鄉,到1957年陸續撤并為3區、1鎮、29鄉。1958年全縣建立10個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個,1965年合并成20個人民公社和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并入城關人民公社,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設柴門人民公社,1980年恢復成立城關鎮,到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2005年元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截止2005年9月,全縣共轄4個鎮、24個鄉。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