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廣場 軒轅湖公園:依托深厚的軒轅文化,清水縣在縣城主軸線的東頭,建有一座占地40畝的軒轅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軒轅大帝,軒轅大帝背靠歷史遺存軒口窯、三皇谷及軒轅橋。
軒轅湖公園暨水舞廣場(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開放)是清水縣傳承軒轅文化、建設(shè)美麗縣城的標志性工程,也是創(chuàng)新文化發(fā)展載體,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
趙充國陵園:趙充國陵園位于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始于漢,后歷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期史跡。1962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陵園建筑典雅肅穆,氣勢恢宏,環(huán)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區(qū)現(xiàn)存歷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縣級文物保護點十多處,是省內(nèi)外賓客觀光旅游和趙氏族系尋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軒轅谷.軒轅窯:皇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chǔ)。軒轅黃帝作為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開創(chuàng)了華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時期則是在清水度過的,清水因之而稱為"軒轅故里"。在這里,有著關(guān)于他的傳說和記載,也有他和他母親生活過的痕跡。
軒轅谷 俗稱三皇溝,位于清水縣城東七十里的山門鄉(xiāng)白河村。據(jù)省、市、縣志記載及民間傳說,為軒轅黃帝的誕生地。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軒王爺睡覺石",軒轅黃帝戲耍之"戲臺"、曬太陽之"曬臺"。
軒轅窯 亦稱軒口窯,位于清水縣城北2公里處上邽鄉(xiāng)李崖村。相傳為軒轅母攜帝棲居之所。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此處有齊家文化陶片遺存。
永清堡:清水這片沃土給先民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在這里他們頑強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國開始動搖,留下了大量村落遺址。在清水較為典型的當數(shù)永清堡遺址。 永清堡遺址是清水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一處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位于清水縣城一中校址(原國立十中),占地約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層厚約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層、窯穴及房址,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一部分。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過渡的社會概況,是清水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亭故址:從秦非子到秦莊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領(lǐng)以"秦"為根據(jù)地慘淡經(jīng)營,致力農(nóng)牧,在同西戎的對峙交戰(zhàn)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在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這個"秦"就是后來的秦亭之"秦",秦帝國之"秦"。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置郡、縣、鄉(xiāng)、亭。也許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緣故,在其先人的發(fā)祥地清水首置上邽縣,設(shè)秦亭。
秦亭故址,在今清水縣東北秦亭鋪鄉(xiāng)秦子鋪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領(lǐng)非子因在此為王室牧馬有功,被封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
花石崖-萬紫山:花石崖又名萬紫山,位于清水縣隴東鄉(xiāng)。在縣城東南28公理的隴東土寨村之澗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為310國道。這里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故稱萬紫山,又因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又名花石崖。
花石崖歷史悠久,相傳唐代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臺玉皇殿,有匾高載(文革中被毀)。現(xiàn)存明清石窟二處,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花石崖按地勢分為"東崖"、"西崖",上有"鳳凰頭",下匯"三岔口",中有"三仙臺"等五大部分。
三仙臺:"三仙臺"等五大部分,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向上傾斜,懸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黃木狼洞",洞口約三米,地形險要,洞深莫測。西崖壁立千仞,離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黃色塊,光滑明亮,每當夜幕降臨,明月東升,其石閃閃發(fā)光,猶如一輪明月懸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圓頂兀石,形似鳳頭,縱觀四野,恰似雛鳳臨空遙望渭水,故名"鳳凰頭"。山下東西峽谷飛流激響,幽境怡人,三條小溪匯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勢逐臺修建,大體可分為"磨針殿"、"大殿院"、"玉皇頂"、"雷音崖"四大部分,從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50米,頂闊而平,大約有10平方米,稱"磨針殿",殿內(nèi)有隋代塑像二尊,均為明清作品。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