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內等級以上公路總里程381公里,縣城距隴海鐵路(天水站)僅40公里,有清北、清張、大溫、桐溫等省際、縣際公路連通東西南北。
清水古稱上邽,以上隴"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與西北的古通道,素有隴上要沖、關中屏障之稱。縣境內發(fā)現和鑒定的馬家窯──齊家文化古遺址有30多處。據傳,清水是黃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漢名將趙充國的故里。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統(tǒng)一,建立地跨歐亞的元帝國,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經清水時,于1227年8月25日(宋寶慶三年七月十二日)卒于薩里川,即今縣城西牛頭河畔。
清水這個隴上古縣,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誕生地,是名副其實的"軒轅故里"。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邽城就是今清水縣,在縣城之東七十里,就是清水縣山門鎮(zhèn)的白河村,該村之旁有軒轅谷,俗稱三皇溝,位于清水縣東南70里關山林海深處。
軒轅谷,亦稱三皇谷,俗名三皇溝,在今山門鎮(zhèn)白河村。近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興起,三皇谷景區(qū)也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2003年7月,三皇谷被正式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是清水縣繼溫泉省級森林公園之后的又一處省級森林公園。
清水縣是"軒轅故里",文獻中屢有記載。史稱"有嬌氏以戊己日生黃帝于天水"。晉.郭璞《水經》載:"帝生于天水軒轅谷。"《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于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清水古稱上邽,又屬天水郡管轄。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實際上就是清水軒轅谷。各種縣志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黃帝誕于此。"黃帝"生于姬水,長于壽邱"。宋.羅泌博考眾說所著《路史》,該書注中有壽邱在上邽語。這些史實與成紀為伏羲、女媧生地,寶雞為炎帝生地互相印證,有助于證明渭水流城為華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早年,清水縣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20世紀70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翻出過瓦礫磚塊。1993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臺。至今,村民稱軒轅黃帝為"軒王爺"或"三皇爺"。后來,由于交通不便,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后移建到永清堡下。1943年,國民黨49師駐清水時,拆除三皇廟,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1952年,有位老紅軍住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廟前曾樹一"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清水縣城在民國時稱"軒轅鎮(zhèn)",解放初稱"軒轅區(qū)"。縣城北2公里處的上邦鄉(xiāng)李崖村有兩孔窯洞遺址,日"軒轅窯",亦稱"軒口窯",相傳為軒轅之母攜帝棲居之所。解放前后,窯洞有畫廊。此處斷崖處有大量的細泥,壁薄紅色的龍山齊家文化陶片、灰坑層多處,屬龍山齊家文化遺存。考古證明,龍山齊家文化與黃帝同時代。
清水歷史悠久,文化沉淀豐厚,古跡文物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境內已發(fā)現的古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化石點、石刻等遺址文物73處,分布在18個鄉(xiāng)(鎮(zhèn))。一代名將趙充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震驚世界的赫赫勛業(yè)后終其一生之地。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湯峪溫泉、紅崖晚照、萬紫勝跡、古洞懸石俱為旅游佳處。其中30處已被列為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館藏文物分15類、1782件,展現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榮。
湯浴溫泉:湯浴溫泉距縣城8公里處的湯浴溫泉為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來已屬隴上勝跡。溫泉水質優(yōu)良,水溫54℃,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微量元素,鋅含量居全國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醫(yī)療保健和礦泉水開發(fā)價值。此地群山環(huán)抱,清流映帶,鳥鳴林幽,一派田園風光,甘肅省工人療養(yǎng)院和體育訓練基地座落其間,為理想的洗浴、療養(yǎng)、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位于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花石崖,相傳為唐玄奘取經途中大戰(zhàn)黃木狼的萬紫山,現存有黃木狼洞遺址。此地林木蒼郁,懸崖峭壁,巖石嶙峋,寺廟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觀于一身。綠樹成蔭、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鳥語花香的秦非子牧馬場、三皇谷森林公園等,令人心曠神怡。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金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紅崖晚照、古洞懸石、月臺云影、高嶺飛泉俱為旅游佳處。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