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的發展

時間:2015-11-23 10:03:17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1955年12月縮區并鄉,撤銷張川、木河兩區。經調整,全區設4區1鎮29鄉,即縣直屬3鄉1鎮、龍山區10鄉、宣化區7鄉、恭門區5鄉、馬鹿區4鄉。

1956年8月至9月,將清水縣白駝區松樹鄉的高家、劉山、劉坡、郭灣、楊坡、候吳6個自然村,秦安縣連柯鄉的榆樹、高莊、大陽家、中莊、小陽家、洼子、南山、河李家、閻家、那坡里、梁家堡子、梁家灣12個自然村,華亭縣店子峽鄉的上堡子、石窯子、趙銀子3個自然村劃歸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0月,撤銷龍山、恭門、宣化3個區,增設龍山鎮,并將大麻、峽里兩鄉合并。撤并后張家川設1區2鎮27鄉,即縣直屬2鎮23鄉,馬鹿區4鄉。

1958年8月撤銷馬鹿區,合并部分鄉,張家川縮編為2鎮12鄉。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經調整,張家川轄張川鎮、龍山、馬關、大陽、恭門、峽里、馬鹿7個人民公社,28個管理區。12月20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縣,轄13個人民公社、55個管理區,331個生產隊。1959年5月改管理區為生產大隊。

1961年12月15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分設時,將原屬清水縣傅堡、朝陽、后川3個生產大隊劃歸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將原屬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盤龍、蒲魏等14個生產大隊劃歸清水縣。時,張家川政區設張川、馬鹿、恭門、龍山、馬關、劉堡6區、32個人民公社、342個生產大隊、1125個生產隊。

1965年3月調整社隊規模,撤銷6個區工委,張家川縮編為張川鎮、馬關、梁山、連五、龍山、大陽、木河、川王、張良、胡川、張棉驛、劉堡、恭門、平安、馬鹿、閆家16個人民公社、191個生產大隊、1090個生產隊。

1980年6月,增設渠子人民公社。張家川共設17個人民公社、266個生產大隊、1294個生產隊、2個居民委員會。

1981年改張川鎮人民公社為張川鎮。時,張家川政區轄1鎮、16個人民公社、266個生產大隊、1294個生產隊、3個居民委員會。

1983年12月改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人民公社改為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下設行政村,村下設村民小組。張家川設1鎮、16鄉、266個行政村、1294個村民小組、3個居委會。

1984年2月,析張川鎮為張家川鎮、上磨鄉,析龍山鄉為龍山鎮、四方鄉,龍山鎮增設南街居民委員會。張家川設2鎮、17鄉、266個行政村、1294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

1992年12月,將大陽鄉太原村委會分設為太原和陽灣村委會。1996年8月,將木河鄉店子村分設為店子、毛家、水溝三個村委會。時,張家川轄2鎮、17鄉、269個村委會、4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四方鄉,將該鄉的馬堡、韋溝、東山3個行政村并入馬關鄉,將榆樹、馬河、連柯、四方、韓川、李山6個行政村并入龍山鎮;撤銷上磨鄉并入張川鎮;撤銷張良鄉,將該鄉的納溝、上溝、大堡、楊店4個行政村并入張家川鎮,將陰山、袁家、張巴、海河、毛山、袁河、仁灣7個行政村并入恭門鎮;撤銷渠子鄉,將該鄉的水灘、下渠、東溝、雙廟、吳家、高溝、寨子、陳陽8個行政村并入大陽鄉,將大地、圓樹2個行政村并入張家川鎮,將上渠、八卜子2個行政村并入木河鄉,將深坷、后灣2個行政村并入胡川鄉。經撤并,張家川設3鎮、12鄉、258個行政村、12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至2006年底行政區劃未變。

區劃詳情

截止2012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3鎮:張家川鎮、龍山鎮、恭門鎮,12鄉:劉堡鄉、張棉鄉、胡川鄉、木河鄉、大陽鄉、川王鄉、馬關鄉、連五鄉、梁山鄉、平安鄉、閻家鄉、馬鹿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張家川總戶數70467戶,其中:農業戶數62429戶,總人口332496人,其中:農業人口310500人,非農業人口2199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9‰。

民族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