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涇川縣--平涼市涇川縣豐富的自然資源

時間:2015-11-23 16:35:5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安定郡改名涇州;太宗貞觀時,全國設10道,涇州屬關內道。涇州領5縣:安定、鶉觚、臨涇、良原(今靈臺梁原)、陰盤;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全國改10道為14道,改州為郡,涇州為安定郡;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亂",避安祿山之諱,改安定郡為保定郡,安定縣改為保定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涇州,領保定、靈臺、良原、臨涇、潘原(今崆峒四十里鋪)5縣;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春,設涇原節度使,管理涇州、原州,治所在涇州;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隴山以東屬岐王李茂貞的彰義軍節度使管轄,治所在涇州。

五代十國時期,后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李茂貞向后唐朝貢稱臣,涇州并入后唐。

北宋時期,宋初涇州為彰義軍節度,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改彰化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國設15路,涇州屬秦鳳路,領保定、靈臺、良原3縣;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升保定縣長武鎮(今涇川涇明長武城)為縣,一年后改降為長武寨;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復設長武縣。涇州領保定、靈臺、良原、長武4縣。時涇川分屬保定、長武2縣;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陜西沿邊為秦鳳、涇原、鄜(fū)延、慶環四路,涇州屬涇原路。范仲淹、韓琦開府涇州。

金時,涇州屬慶原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保定縣為涇川縣,意為涇水之川。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遷州治于長武(今涇川涇明長武城),不久又遷回涇川。涇州領涇川、長武、良原、靈臺4縣。

元時,涇州初屬都元帥府,曾在涇州立總司,轄邠州,后屬鞏昌總帥府;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靈臺并入涇川;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長武縣并入涇川,復靈臺縣,將良原縣并入靈臺;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涇川改屬陜西行中書省平涼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涇州改為直隸州,領涇川、靈臺2縣。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涇州降為散州,屬平涼府,撤涇川縣,縣事由州直理。由于洪水沖毀涇州城,州衙由水泉寺古城遷至涇河南的皇甫店,即今縣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涇州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領靈臺1縣。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陜西布政使司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領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四府。乾隆六年(公元1667年),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治所由鞏昌移至蘭州,涇州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涇州升為省直隸州,領靈臺、鎮原、崇信3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涇州改名涇縣,屬涇原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復名涇川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涇原行政區為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涇川屬之。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涇川縣改屬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涇川縣轄4個鎮、14個鄉。城關鎮 、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 梁河鄉、黑河鄉、內豐鄉、王村鄉、 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窯店鄉、飛云鄉、太平鄉、黃家鋪鄉、豐臺鄉、黨原鄉、合道鄉、 張老寺虛擬鄉。

2003年12月8日,涇川縣撤銷合道鄉,將該鄉并入黨原鄉;撤銷梁河鄉、黃家鋪鄉,將梁河鄉和黃家鋪鄉并入高平鎮;撤銷黑河鄉,將該鄉并入太平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涇川縣轄1個街道:城區街道;、6個鎮:城關鎮、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王村鎮、窯店鎮,8個鄉:汭豐鄉、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飛云鄉、太平鄉、豐臺鄉、黨原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涇川縣戶籍人口35.6萬人,戶數10.93萬戶,農業人口32.04萬人,非農業人口3.56萬人。涇川縣常住人口28.3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8‰,人口死亡率為6.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3‰。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