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境內的秦長城,修筑于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經過4個鄉鎮14個村,蜿蜒起伏36公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雄偉壯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渭源縣地處西隴海、蘭成渝兩大鐵路經濟帶和G30連云港至霍爾果斯高速、G75蘭州至海口高速的交匯處。正在渭源縣設站建設的蘭渝鐵路和即將建設的蘭海高速、316國道、212國道穿境而過,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公路鐵路銜接緊密,交通區位優勢突出。
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設立縣制,名首陽縣,歸屬隴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縣。境內融匯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燦爛。同時,渭源縣地處西秦嶺末端向北部黃土高原過渡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風光奇麗秀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構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現已開發出旅游景點16處,有渭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蓮峰山、十里“畫廊”天井峽、云端仙境太白山、“隴原香格里拉”雙石門等自然景觀,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懸臂式純木拱橋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圣伯夷和叔齊的首陽山、鳥鼠同穴渭水源、秦長城遺址等渭河流域豐厚的文化積淀,且渭源縣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渭源縣明清區劃為6個里。民國16年(1927年),全縣設5區55村。民國23年(1934年)實行保甲制度,全縣劃為3區7聯保、62保、709甲。民國33年(1944年)成立會川縣后,轄區3鎮3鄉,共47堡,603甲。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設7個區公所46鄉。1950年調為6區37鄉。1953年轄7區46鄉。1956年撤區并鄉后,轄4區26鄉。1958年撤區全并為16鄉。4月會川縣與渭源縣合并后,轄32鄉,8月調為18個鄉,9月建成7個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恢復渭源縣建置,轄6個區工委,30個人民公社。1962年7月至1964年,分別撤銷區工委,將人民公社調整為14個。1972年,全縣有20個公社,119個生產大隊,2110個生產隊。1983年,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合作社,轄2個鎮,18個鄉,210年行政村,1492個合作社,2個居民委員會。2001年,將五竹鄉、路園鄉、麻家集鄉、北寨鄉、蓮峰鄉改建為五竹鎮、路園鎮、麻家集鎮、北寨鎮、蓮峰鎮。2004年撤鄉建鎮進行區劃調整,將黎家灣鄉并入新寨鎮,楊莊鄉并入會川鎮,七圣鄉并入清源鎮,蒲川鄉并入蓮峰鎮。
2007年,渭源縣共有8鎮8鄉,217個行政村,3個社區,鄉鎮平均人口由原來的1.63萬人上升為2.17萬人,行政區域平均面積由原來的103.28平方公里擴大到129.06平方公里。
2000年,渭源縣轄3個鎮、1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698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清源鎮 38943
蓮峰鎮 25951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