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階州入后唐。長興三年(932年),州治由蘭皋鎮遷福津縣(今武都三河)。清泰二年(935年)入后蜀,尋仍收復。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階州入后晉,仍治福津。后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入開封,中原大亂。雄武節度使何建(一作何重建)以秦、成、階三州降孟艇,康隨州入后蜀。
后周顯德二年(955年),世宗伐蜀,成、階二州降后周。
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階州屬陜西路。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階州劃入秦風路。神宗年間,又分陜西為永興路和秦鳳路,階州屬秦鳳路,下轄福津、將利二縣,康境屬福津縣。后將峽西地分為利州路和夔州路,階州入利州路。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又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階州屬利州西路。嘉定十二年(1219年)合并利州東、西兩路為利州路,階州仍屬利州路。
元統一中國后,階州屬陜西行中書省鞏昌都總帥府管轄,府治隴西縣,州治柳樹城(今武都角弓柳樹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廢福津、將利二縣并入階州。
明階州屬陜西布政司所轄鞏昌府,康地為階州之域。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為縣,移治今武都,十年(1377年)復為州。六月設七防關(今云臺鎮大山貧)巡檢司。
清階州轄于陜西右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階州隨入甘肅省,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康境設白馬關(今云合)州判。乾隆元年(1736年)分置白馬關為階州直隸州分州(即右堂督糧廳),轄今康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武都縣析置永康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名康縣。取"安寧、康福"之意,以北周時之康州而得名。
2000年,康縣轄8個鎮、20個鄉:咀臺鎮(后改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陽壩鎮、云臺鎮、望關鄉、鞏集鄉、寺臺鄉、大南峪鄉、迷壩鄉、三官鄉、王壩鄉、碾壩鄉、豆壩鄉、店子鄉、豆坪鄉、賈安鄉、白楊鄉、秧田鄉、太石鄉、銅錢鄉、托河鄉、李山鄉、三河壩鄉、太平鄉。
2015年1月,豆坪鄉、望關鄉、王壩鄉、大南峪鄉、碾壩鄉、豆壩鄉6個鄉撤鄉改鎮,同時將豆坪鄉改為周家壩鎮。
康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北緯32°53'至33°39',東經105°18'至105°58'之間,東西寬63.898公里,南北長85.069公里。東臨陜西省略陽縣,南接陜西省寧強縣,西與武都區毗連,北隔西漢水與成縣相望。
康縣全境處西秦嶺南側隴南山中,地質構造為昆侖秦嶺地槽褶鄒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大龍王山為境內最高峰;最低海拔560m。
康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2.1度,無霜期207天,日照時數1433.7小時,年降水量742mm。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