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西固境內水上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是羊皮筏子,西固段的筏運又是蘭州黃河水運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西固是新疆;青海、臨夏(古河州)通往蘭州的交通要道,水路運輸居中上游位置。黃河流境全長37.5公里,沿岸有焦家河沿(也叫達家河沿)、小寺溝河沿(又稱達家鹽坊灘河沿)、青石關(古青石津)、新城河沿、柴家峽口、岸門口、柳溝岸、鐘家河等渡口,水上筏運占很大比重。
主食:解放前以糜、谷、蕎、豆類等雜糧為主,吃細糧次數有限。招待親友烙燙面油餅,春、冬有鹵面、臊子面;夏、秋為涼面、漿水面。解放后,農民生活逐年改善,飲食花樣增多。20世紀60年代后,經濟作物社、隊隨供應細糧(小麥粉)比例30%-40%的調整,也注重飲食品種的調劑,主食有饅頭、花卷、大餅、包子、水餃及面條。改革開放后,富裕戶飲食講求營養、質量。早餐喝鮮奶、油茶,吃荷包蛋、羊肉泡饃;午、晚餐有炒菜、米飯、包子、水餃,搟"百刀"、切棋花面、揪面片、拉條子成為家常便飯。即使有些農戶吃雜糧面食,也是調劑生活,改換口味而已。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城區居民喝玉米面糊糊,吃窩窩頭、雜糧發糕和"鋼絲面"(機制玉米粉面條)。80年代后,早餐除大米稀飯、饅頭、咸菜外,還有油茶、牛奶、面包、芝麻糊、方便面等;午、晚餐有米飯、饅頭、撈面、包子、水餃及應時炒菜。80年代末,雙職工為圖省時在外就餐者增多。
甜醅子:將玉麥或小麥、青稞去皮,煮八成熟,撈出晾溫,拌適量曲子人壇封口,控溫在32℃-35℃之間,待發酵三天后即可食用。其味醇香、甘甜,為夏日佳釀。
釀皮子:用食堿或蓬灰水和白面精揉,置涼水中搓洗,洗出面筋及淀粉漿。將面筋上籠攤平蒸為蜂窩狀;在鍍鋅鐵皮所制平底圓盤內抹清油,盛0.5厘米厚的淀粉漿,置沸水鍋燙或上籠蒸熟,涼后切條,加面筋塊、涼粉、蒜泥、芝麻醬、辣椒油、芥末調醋即食。也可不洗面筋直接調面糊蒸熟,稱高擔釀皮,食時加涼拌綠豆芽。
灰豆子:將豌豆泡軟炒熟,置砂鍋內加入蓬灰或食用堿及紅棗,溫火煮爛,冬熱食,夏涼喝。
熱冬果:將冬果梨放人砂鍋文火煮熟,湯甜肉軟。也可去果柄掏內核,加入冰糖、花椒,煮熟食用。
熱晶糕:將糯米用水燙透,撈人軟布或棕葉上,鋪3層米、兩層棗,然后包緊用繩捆扎入鍋,加水煮熟,冷卻后切塊撒白砂糖。
洋芋角角子:將洋芋煮熟去皮搗碎作餡,加入蔥末、花椒粉、鹽攪拌后,用發酵白面搟皮包成10厘米大小的餃子,入沸油炸熟。
西瓜: 西固旱沙西瓜有107多年的種植歷史,曾以個大、皮薄、瓤沙、汁多甘甜而蜚聲海內外。年種植面積630畝左右,產量400萬公斤。主要品種有黃河蜜、金蛤蟆、金塔寺、麻醉瓜及富含"大板瓜籽"的籽瓜。
紅棗: 主產于河口、達川一帶。因個大核小,肉厚甜脆,在全市乃至全省享有盛名,年產量27萬公斤左右。
洋蔥: 主產于河口鄉。因個大皮老、鱗莖肥厚、抱合緊密、味辣清脆而聞名。年種植面積1500畝,產量600萬公斤,遠銷廣東、湖南、浙江、福建等地區。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