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東川小學的同學們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
如今,知識改變命運已成為共識,特別是富裕家庭碼上加碼,千方百計把孩子送進名校,使孩子潛力得到最大限度挖掘,讓他們成為贏在起跑線上的人。相反,貧困家庭孩子因條件影響,上不起好學校或重點學校,只能勉強接受完義務教育,甚至部分家庭由于太窮,孩子從小就放棄了上學,有些家庭更因上學致貧。類似家庭,在我市貧困縣、區還存在不少。
今年40歲的梁祖利,是榆中縣呂家峴村人,家里本來就一貧如洗,而多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其大腦嚴重損傷,至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此不知所蹤,只剩多病的父母和剛上初中的孩子。面對如此家境,有不少人發問:這樣的家庭能脫貧?聯扶單位認為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何況他品學兼優。通過教育精準扶貧,比如捐資助學,讓他們用知識助力致富。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以來,我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先輸血后造血”扶貧原則,全力推進教育精準扶貧計劃,截止10月底,已完成全年建成50個標準化教學點任務的23個;完成226所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中的118所驗收;完成全年建設30所農村幼兒園的20所并已投用;實施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和貧困生資助計劃,已下達資助金約1.34億,讓8.09萬人次從中受益。
“輸血式”幫扶惠及數萬貧困生
十月秋高氣爽,榆中楊家咀村,更是色彩斑斕。
“今年三月,聯系村變更為楊家咀村后,我們在入戶摸底的過程中,了解到部分群眾因學致貧、或因學返貧情況比較嚴重。通過充分的排摸和調查,在征求村黨支部意見的基礎上,對三名學生的家境進行了公示,在無異議后我們對其開展救助。”榆中縣檢察院雙聯干部馬渭興說,這三名貧困生既包括小學生,也有剛上高中和大學的孩子。
馬渭興告訴記者,今年10歲的李明,是高崖小學三年級學生,他家是全村的特困戶,該院每學年捐助1000元,直至小學畢業。今年14歲的張永燕,正在榆中一中上學,兩個姐姐也在上學,全家老少共七口人,屬因學致貧家庭,該院每學年捐助2000元。今年20歲的董彩萍,目前正在上大學,一個妹妹上小學,該院決定每學年捐助5000元。
像這樣對貧困生“輸血式”的幫助,正在各級聯扶單位的幫扶下,正在我市貧困村有力的、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著。
“讓貧困家庭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幫助家里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進而推動新區城鄉統籌發展,這也是開展教育扶貧的目的。”蘭州新區聯扶辦主任郭庭天說,新區在雙聯中調動各界力量,深化和拓展社會幫扶、政企協作等幫扶模式,加強企業與貧困戶的互動,形成“黨政主導、群眾參與、社會助推”格局,拓展了雙聯覆蓋面和參與度。
“在蘭州新區14萬人口中,有1.5萬人是扶貧對象。如何幫助他們盡快脫貧,除調整優化種植產業、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外,推進教育扶貧和智力扶貧,是當下開展幫扶的重中之重。”郭庭天還說,今年成立的新區綠投公司,在成立當天就出資百萬元,設立蘭州綠投雙聯扶貧助學基金。目前已向40名困難大學生、30名孤寡老人捐助28萬元。
實施全面“改薄”彌補教育短板
扶貧攻堅離不開教育支持,對教育底子薄弱的區縣來說,尤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狀。“把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建好,不僅僅是發展教育的需要,也是助推發展經濟的需要。父母把孩子放在學校,就能放心去干活打工,否則就得拴住一個人,專門在家里照看孩子。”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為盡快改善教育硬件設施,我市實施了全面改薄工程。
“與二十多年前建成的、眼下破舊的鄉政府比,近幾年來建設的村委會,都比鄉政府的建筑氣派。不過,變化最大的要算鄉鎮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學樓和操場等等。”在永登縣通遠鄉政府附近、開餐飲店多年的農民劉福泉說,雙聯四年來鄉村的變化太大了,建起了最好的中小學校和幼兒園,不但水電暖氣齊全,修建了食堂和宿舍,而且還配上了電腦,現在村里娃娃們上學,一點兒都不受罪了。
其實不止劉福泉這么認為。“教育硬件設施和環境的改變,解決了農村教育的后顧之憂,推動全鄉教育迎來發展機遇。”通遠鄉黨委書記唐文勝說,在市委宣傳部和市園林局、永登人武部等十余單位的幫扶下,助力該鄉產業和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取得快速發展,其中在教育方面,投資296萬元建成通遠鄉中心幼兒園;投資約66萬元修建通遠中學圍墻和護坡;投資55萬元完成通遠鄉星可僑心小學建設等。
提起幼兒園的建設不得不說坪城鄉、歇地溝小學內的“留守兒童之家”。歇地溝小學教導主任王正軍告訴記者,這個由省環保廳投15萬高標準建設,專為該村及附近村子幼兒接受教育、玩耍和代家長看護孩子的活動樂園,自建成以來就受到了30個娃娃的喜歡。現在他們除了玩游樂設施,還可以在教室內學電子琴,年齡大點的孩子甚至學上網了。
人才是促進長效發展的保障
雙聯不是簡單的輸血扶貧,而是一項長期的造血工程。
“對于農民來說,培養一個孩子就會改變一個家庭。有了人才,才會有脫貧村的長效發展。由此來說,教育幫扶是促進農村持續發展、解決脫貧村發展后勁最有效的手段。”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蘭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楊增寬告訴記者,作為媒體要充分發揮協調、組織和宣傳等多方面優勢,在富民項目培育、產業幫扶等方面,尤其要在助學和人才培育上多動腦子,讓雙聯成為惠澤老百姓的民心工程。
榆中縣龍泉鄉和中連川鄉的水泉灣、高家渠、黃蒿灣三村是蘭州日報社的聯扶村。雙聯開始前,三個村的貧困面都在80%以上,受自然環境、交通等影響,發展滯后。尤其是上學難,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當地農民。為切實解決這些家庭困難,圓貧困山區孩子的大學夢,報社通過協調省內愛心企業,為南北兩山的貧困學子捐款、為聯扶村持續進行教育幫扶,先后為300多名中小學生、大學生捐款達200多萬元。
“改變貧困地區面貌是一個長期工程,通過教育讓更多孩子進入高校深造,通過產業扶持讓留守人員科學種養,這樣才能徹底改變貧困面貌。”楊增寬說。
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精準扶貧計劃提出,深入推進城鄉教師培訓“千進八百互動計劃”,每年遴選1000名農村中小學校長、管理人員以及學科教師分批培訓;依貧困縣區和學校學科需求,從城區中小學和幼兒園中,選300名優秀教師分別到皋蘭、榆中、永登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支教,幫助支教學校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目前今年的任務已全部完成。
記者手記
如果說雙聯給我市貧困地區的貧困村帶來了發展的巨大契機,那么教育幫扶則是給已脫貧的農村帶來了持續發展的希望。從剛開始各級聯扶單位單一的輸血式助困幫扶,到現在全方位的政策性幫扶和多元的社會助學成型,可以說四年來我市教育幫扶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子,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效。然而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持續推進,對于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方面的政策性幫扶力度應當越來越大,學前教育和助學貸款等政府保障性助學措施也該越來越完善。如果說農村脫貧靠產業、靠項目帶動就可以實現,但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得有教育和人才保障。而有效的教育幫扶,不僅能及時的解決一個貧困家庭當前的困難,更關乎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和未來。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