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生態(tài)向好 甘肅野生大熊貓頻繁下山“做客”

時間:2015-12-22 15:30:1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新華社蘭州12月19日電(記者 張欽)今年以來,甘肅省東南部密林中的野生大熊貓很不“安分”,頻繁下山進村“做客”。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僅見諸媒體的甘肅“熊貓下山”,就有5次。

  最近一次是在11月27日,甘南州舟曲縣的一位村民碰到了一只趴在樹上“呦呦”叫的野生大熊貓,后來被證實,這只大熊貓還是一只尚未斷奶的“小寶寶”。在這只大熊貓幼崽所在的甘肅省插崗梁自然保護區(qū),今年附近村民已經遇到野生大熊貓下山3次了。最萌的一次是在5月28日,一只野生大熊貓走進隴南市武都區(qū)一個村子,不僅吃了吃地里的草莓,還嘗了嘗綠油油的麥苗。

  甘肅省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中國第二大野生大熊貓棲息地,要知道,過去即使是自然保護區(qū)里的工作人員,工作一輩子,也未必見過野生大熊貓的真容。

  那么,在甘肅省東南部,熊貓為何頻繁下山呢?

  與四川、陜西交界的甘肅省東南部,屬于長江上游,山高林密,氣候暖涼,自古以來就是野生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根據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甘肅省東南部棲息著132只野生大熊貓,占全國的7.08%。

  “大熊貓下山,是有著舌尖上的誘惑的。”甘肅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技術負責人、天水師范學院教授李曉鴻認為,棲息在甘肅的野生大熊貓多次下山做客、“賣萌”,集中發(fā)生在冬春兩季。很有可能是冬春兩季海拔較高的山區(qū)竹子相對夏秋兩季少了,而海拔較低的地區(qū)竹子資源還比較豐富,氣溫低了,大熊貓自然也往低處走。

  李曉鴻認為,熊貓下山,同樣也是生態(tài)向好、保護得力的結果。

  最近10多年,隨著長江上游禁止采伐樹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甘肅東南部的隴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態(tài)明顯向好。

  54歲的王根成是生活在隴南市文縣鐵樓鄉(xiāng)草河壩村的大熊貓“鄰居”,也是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白馬河保護站的一名護林員。做了20多年護林員的他,過去看見一團大熊貓糞便就很興奮。現在他每年都會在密林中看到好幾次大熊貓。

  今年10月,王根成帶著記者走進草河壩村的大熊貓“故鄉(xiāng)”,白水江保護區(qū)內的一片原始森林,一路上見到濃綠的草甸、奔流的河水和五彩的森林。林木稠密,林下昏暗,踩著松軟的泥土和腐爛的草木,一叢叢箭竹非常茂密,有些巨石上布滿見證生態(tài)向好的紅褐色“地衣”。“地衣”是生態(tài)向好的晴雨表。據甘肅省白水江保護區(qū)管理局監(jiān)測,保護區(qū)內地衣分布已從海拔1600米以上擴大到海拔1400米以上。

  同時,甘肅省對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力度明顯加大。10多年前,甘肅省只有兩個以大熊貓為“傘護種”的自然保護區(qū),現在增加到7個。甘肅省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大熊貓保護科工程師蔣震說,這意味著,全省所有的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全部劃入自然保護區(qū)保護范圍,高于全國66.8%的大熊貓棲息地劃定為自然保護區(qū)的水平。

  此外,曾經苦守山林的人們,現在外出務工、做生意,或在家種茶發(fā)展綠色經濟,對山林的依賴度明顯下降,昔日“家家砍柴,人人采藥”,現在“村村都有護林隊”。

  不過,還有學者、專家表示,隨著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增多,大熊貓的家還需要“擴容”,亟待把大熊貓棲息地周邊的潛在棲息地保護好。甘肅省7個有大熊貓棲息的自然保護區(qū)中,有的還是孤島,為大熊貓們打通通婚、串親的“生態(tài)廊道”已經比較迫切。(完)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