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臨洮訊(趙小春 宋明萬報道)“隴西李氏祖籍在臨洮”!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張克復先生在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講的歷史真實觀點。
8月的隴上古郡臨洮秋高氣爽,瓜果飄香。8月18日至20日,由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舉辦的為期3天的“發掘地方文化資源,助推臨洮經濟發展”學術報告會在臨洮縣臨洮三館隆重舉行。著名學者、文史專家張克復,《科技鑫報》總編輯、省詩詞學會副會長楊重琦,《甘肅科技報》執行總編輯、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任稼祥,蘭州文理學院教授、甘肅省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萬鵬,中國甘肅在線網外聯策劃部主任宋明萬,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會長李柏龍以及來自各有關部門、社團的專家、學者、教授、文化愛好者、央、省、市有關新聞媒體等近400人參加了學術報告會。
全國著名文史專家 張克復先生深入浩瀚的歷史長河,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觀點鮮明地還原歷史真面目,理清了隴西李氏從頭至尾詳細地發展歷程,精彩的演講報告引起臺下一陣陣熱烈掌聲。
張克復先生在報告會中說,隴西李氏,根在狄道臨洮。據考證,隴西李氏最早的祖墳,就是狄道東川之漢墓,即今臨洮縣龍門鎮東廿鋪現存的西漢太尉、征西將軍李仲翔的家族墓群,1954年被列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藏于河南千唐志齋的墓石中,有一塊曾為唐鄆州壽張縣尉的李珪墓志銘中記載:“仲翔為漢將軍,討逐叛虜,死事于隴西狄道,子孫因家焉,迨今為隴西人也。枝聯萼綴,代不絕書。”這進一步說明,狄道為“隴西李”的發祥地;隴西李氏最初扎根于隴西郡狄道,在秦漢至隋唐的近1000年時間里,隨著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隴西李氏成為鼎門盛族,隴西李氏的名望越來越高,李唐王室“自貫狄道,布在方策”,并詔定“隴西堂”為隴西李氏的堂號。這里的“隴西”就是李淵自貫“隴西狄道”的隴西,也是“以李崇為始祖的隴西房”,而非唐初的隴西郡。唐高宗李治詔令李暠后裔李延壽編修的《北史》明確標注:“李氏郡望為隴西狄道”。這與許多史書和李唐皇族墓志銘中的“隴西狄道人”或“隴西人”完全一致。此后,隴西李氏空前興盛,“言李者必稱隴西”,一時出現了“天下李氏出隴西”的局面,可見當時的“隴西李氏”是天下李氏中最大的一支。時至今日,海內外李氏子孫猶以“隴西”為榮。
學術報告會期間,楊重琦、任稼祥、王萬鵬、宋明萬等專家學者還對甘肅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隴西李氏祖籍文化、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馬家窯彩陶文化、秦長城起首文化以及貂蟬文化等的研究開發、遺址保護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4人還被臨洮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聘請為顧問。來自各地的專家、教授、學者們還考察參觀了李仲翔等李氏墓群、秦長城起首、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博物館、洮河奇石園等遺址景點。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永恒生命力。臨洮是一個歷史文化特別厚重的地域,文化的繁榮發展,直接關聯者其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進程以及全縣人民的幸福自豪感。此次學術報告會的召開,必將為更進一步促進臨洮發掘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