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康樂訊 康樂古稱“長樂”“安樂”“藍川”等,寓意“康泰安樂”,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之要沖,各民族“茶馬互市”活躍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的農牧交匯區。全縣總人口30.75萬人,是一塊宜居宜業的福地、寶地。
近年來,該縣立足“農業優先型”和“工業主導型”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堅定不移走好“生態立縣、教育興縣、產業富縣、工業強縣”發展路子,打響“花兒故鄉、生態康樂”品牌,做足“稼軒祖籍、人文康樂”文章,加快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新時代·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美麗中國·生態文旅名縣”“國家健康促進縣”“省級園林縣城”,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
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美,是紅軍長征途經的地方,是蓮花山花兒的故鄉,是宜居宜業的生態凈土,是鄉村振興的發展沃土。讓我們走進康樂,感受這里的勃勃生機與發展脈動……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創立建設向未來,明日輝煌福旺財。城池與時莫湮埋,市容共享望江臺。”如今的康樂,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繁華的街道如同一條條璀璨的星光大道,美麗的胭脂湖景區鑲嵌其中,展示著城市的輝煌與進步。
縣上按照“東連西延南提北拓”縣城發展戰略,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三區三線”劃定新增城鎮建設用地2145畝。加快補齊縣城基礎設施短板,投資31.26億元實施項目25項,康臨一體化中原大橋至虎關橋道路、景悅府商住小區等項目順利推進,高豐路至G248連接線建成通車,打通蘇集河南濱河路斷頭路,縣城供排水管網完成升級改造。聚焦城市規劃建設與發展,加快城市品質提升,通過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改”出小區出新顏值 ,“造”出群眾出幸福感。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全面啟用,縣城形象品位、承載能力、服務功能不斷提升。以生態綠色發展為引領,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持之以恒扮靚城市顏值,實施城市生態加密和胭脂湖景區提標擴能工程。2024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09平方米,使城市顏值不斷提升,繪就宜居宜業的城鄉新畫卷。2024年,城鎮化率達到25.72%,
鄉村振興品質提升
“春風拂鄉村,振興映山川。古樸村落美,風景如畫傳”。如今的康樂,新農村建設讓農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村莊的環境也變得更加宜居。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人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
曾是國家“三區三州”、全省“兩州一縣”脫貧攻堅重點縣,貧困發生率高達30.98%,2020年89個貧困村、9.8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整縣實現脫貧摘帽。縣上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高效開展和美鄉村建設、走深走實協作幫扶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落實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和整合資金等5.82億元,實施以產業為主的項目137項。依托“一鍵報貧”和農戶戶情信息系統,常態化開展監測幫扶,新識別監測對象246戶1213人,全部因戶施策精準落實產業就業、兜底保障等措施,改造抗震農房266戶,發放小額信貸1.16億元,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0690元、增長19.1%,增速三年來最高,累計有1097戶5044人全面消除返貧致貧風險,風險消除率67.4%。傾斜支持示范村建設,創建省級示范鄉(鎮)1個、示范村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村125個。
安居樂業幸福感強
“山高水長非阻擋,鳥飛魚躍自逍遙”,如今的康樂,各族群眾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他們的生活就像一幅和諧美好的畫卷。
縣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可持續。舉全縣之力發展教育,始終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教育項目5項,稼軒中學項目已通過省級提級論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學質量,2024年全縣本科上線986人、上線率為65.3%。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工作有序推進,振興康樂教育邁出堅實步伐。全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著力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建成州級重點專科6個。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健康鄉村建設全面推進。
嚴格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報、慢病簽約服務、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重病兜底保障等政策,群眾看病就醫更有保障、更加普惠。扎實開展國家衛生縣創建,群眾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升。依托縣職校和中建幫扶資源,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技能“含金量”明顯提高。積極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充分利用東西勞務協作和勞務基地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有組織輸轉力度。加快推進藍川福居、草灘鄉喇嘛山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項目建設,因地制宜做好搬遷安置“后半篇”文章,積極幫助解決搬遷群眾穩崗就業、子女上學等困難,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規范低收入人口認定及救助幫扶工作,落實低保、臨時救助等各類救助資金1.48億元。常態化推進“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織密織牢社會兜底保障網。深入開展主動創安主動創穩,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戰化運行,“151”鄉村治理模式全面推廣,打造出“小板凳會議”“炕桌議事”等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微品牌”,基層治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民族團結奏響強音
“石榴花開別樣紅,同心共筑中國夢;鞏固成果步伐穩,繁榮奮進欣向榮。” 如今的康樂,民族團結,猶如春之花,綻放光彩;猶如鐵之壁,堅不可摧。
康樂縣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60.65%。縣上全面落實省州“沿黃河—洮河民族團結進步提升帶”創建、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我國宗教中國化示范區工作部署,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深入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石榴籽”工程,打響叫亮富有時代特征、體現康樂特色的創建品牌,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牢“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五個認同”,著力構建全面動員、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全力推進的工作格局,譜寫了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共同建設幸福美好新康樂的嶄新篇章。成功創建第一批全省“紅石榴”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示范單位1個、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個。持續鞏固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成果,深入實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事務依法治理能力提升、民族工作質效提升等行動,打造一批全國、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生態康樂繪畫卷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如今的康樂,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處處呈現出“車在綠中行、人在畫中走”的醉人畫卷。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美麗康樂建設。打造生態康樂升級版,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荒山荒坡、縣城面山、房前屋后等植樹造林潛力,實施臨夏州隴中地區生態修復綜合治理、草原改良、林草植被恢復等項目,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及村鎮美化,完成國土綠化2.58萬畝;組織各鄉鎮積極開展植樹種花,兩條二級路和旅游大通道沿線變成了高顏值的生態長廊,“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成為生態康樂的最佳注解。構建全域保護大格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三岔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胭脂河流域綜合治理和冶木河、流川河等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加速推進。持續強化大氣污染源治理,城區和蓮麓鎮集中供熱及配套管網加快建設。2024年1—7月,全縣優良天數比率為91%,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0%,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虎關橋國控斷面穩定達標,農村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大力整治環境突出問題,推動以環境存量的有效治理換取環境容量的持續拓展。
“花兒故鄉 生態康樂” 擦亮了高質量發展底色,“稼軒祖籍、人文康樂” 繪就了持續性推進的亮色。一幅民族團結和諧、經濟繁榮發展的錦繡圖,在河州大地徐徐展開……(馬曉春)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