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雨洗過的香山比往常清新了許多西漢水靜靜在河道中流淌,香山下、西漢水旁的禮縣雷壩鎮蒲陳村靜謐而美麗。
村里的老蒲頭——蒲新文,用那把已經掃禿了的掃帚在水泥廣場上來回劃拉,沉積在低洼處的雨水遇到光禿禿的掃帚后水花四濺……如果家里沒有活兒干,他這個村里公益性崗位的“工作人員”總會心里美滋滋地在自家屋后的村民活動廣場打掃。
以前,他不怎么喜歡說話,而現在老蒲頭變得健談了,這還要從李喜平他們來了之后說起。
李喜平和王海波、牛定煒是西北師范大學定點幫扶蒲陳村的幫扶隊隊員。2017年8月份,李喜平接肖勇的班,成為新一任幫扶隊長兼書記,那時候幫扶隊只有他一個人。
蒲陳村全村共有190戶813人, 2014年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368人,貧困發生率為45%。這個狀況,對于從未開展過幫扶工作的李喜平來說不可謂不是一件大難事。
要想開展幫扶,就得摸清這里的“底細”,完善并確定幫扶思路。除了打聽,大多數時間李喜平都是一個人在村子里、田間地頭轉悠。在最短的時間內,他調研得出的結論是:村子主要經濟作物花椒、蜂蜜常年增產不增收,村民通過農業種植增收困難。
同時,村子里人的基礎教育水平較低,要想隔斷貧困的代際傳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教育。
于是,一套產業與教育扶貧的發展圖景在他腦海中形成。
2018年年初,牛定煒和王海波的到來讓李喜平的工作好開展了許多。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幫扶隊把發展花椒、蜂蜜加工作為全村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要生產產品,就要有生產加工車間。幫扶隊規劃建造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廠房,添置了生產設備。“要建企業,不僅要硬件,也要拿到生產許可證、質量檢驗報告、企業生產質量控制標準,而這些才是最難辦的。”王海波說。
為了拿到這些證件,王海波和牛定煒幾乎每周都要在蘭州和蒲陳來回跑,有時候蜂蜜和花椒的某項數據在村里檢驗的時候準確,拿到蘭州檢驗又與原數據不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又得重新確定加工方法,重新試驗,再送檢。
終于在他們的努力下,隨著廠房的建成,這個問題也迎刃而解。牛定煒以前在國外工作過,熟知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并充分掌握兩個市場的信息資源,他和具有專業設計功底的王海波聯手,推出了“蒲禮”“蒲陳珍品”兩個系列產品的設計、銷售理念及適合蒲陳村實際的加工工藝,這不僅大大增加了產品種類,也讓蒲陳的蜂蜜和花椒多了顏值、時尚的氣息,高度契合了現代生活的品位,更是在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在幫扶思路中,教育扶貧絕對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程。“雖然它不可能在扶貧工作中看到立竿見影的成效,但它卻是一件解決脫貧攻堅中群眾精神扶貧的巨大工程,我們已經做好了慢工出細活、潤物細無聲的準備。”李喜平說。
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單位幫扶的優勢,持續關注蒲陳村基礎教育,通過“小手拉大手,一生帶一戶”的模式,通過學生的改變,影響家庭觀念的改變,徹底拔掉精神貧困的“窮根”。
作者:羅艷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