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訊(通訊員:王騫瑤)農村危房改造,不僅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點任務,也是貧困家庭實現“安居夢”的重要依托。十三五時期,武都區以著力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突出問題為重點任務,持續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重點幫助農村住房最危險、經濟最貧困農戶解決最基本的居住安全問題,確保“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目標如期實現。
畢雙才家住龍鳳鄉畢家山村,一大早,他正在院子里打掃衛生,身后的磚混結構住房,在四年前還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風。2016年經排查鑒定,他的房屋被認定為危房,在原址上拆舊建新。房屋建成后,畢雙才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
回憶起當初破舊的房屋,如今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他滿懷欣喜的說:”前幾年還是個舊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通過危房改造后,房子變新了,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
2020年,武都區鞏固提升農村住房357戶,實施農村“黑房子”治理2756戶,核驗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37228戶,改造農村戶廁9433座,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都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
“我們村125戶,447人,耕地有862畝,經過這幾年精準扶貧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村子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硬化了,廣場和基礎設施建設也配套齊全,大家也有了保護環境的意識,村內環境衛生狀況也發生了根本改變,群眾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決心更加堅定了。”武都區魚龍鎮寧家山村村主任強杰如是說。
在整村推進、危房改造等項目實施過程中,寧家山村依托原有資源和生態風貌,將屋頂建成仿古式石板屋頂、將墻面用草泥色墻漆粉刷,保持了新修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有機融合。在修建文化廣場和文化墻時,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板資源,用石板鋪設廣場、用小石板堆砌文化墻面,既節省了建筑材料,又保持了原有建筑的整體風格,與村內百余棵百年梨樹相互映襯,形成色調、風格統一的古樸風貌,提高了美麗鄉村的整體生態品味。
去年8月,全區各地持續出現強降雨天氣,大暴雨引發洪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農村房屋受損、基礎設施嚴重損毀。針對災后恢復重建,武都區第一時間對損毀住房開展危險性等級鑒定,對因災倒塌、嚴重受損的6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采取投親靠友、借用、租賃等方式進行臨時過渡安置,全部納入災后恢復重建計劃,為盡快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爭取了時間。截至去年年底,全區2404戶重建和3740戶維修工作已全面啟動,有條不紊推進。
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生活條件的改變,不僅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更提振了農村家庭生產生活的精氣神,危房改造真正“改”到了群眾心坎上,“改”出了美好新生活。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