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宕昌縣南陽鎮(zhèn):搬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時間:2021-01-19 19:50:0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通訊員(劉國慶 劉治學 代志平)冬日,一縷縷暖陽灑在宕昌縣南陽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點瓦石坪新農村文化廣場,老人們曬著太陽,悠閑地下著象棋,婦女們專注地練習廣場舞,不遠處小孩的追逐嬉笑聲不時傳來。其樂融融的居住環(huán)境,讓這里的村民忘卻了冬日的寒冷。

推開付正勤的家門,干凈整潔的客廳映入眼簾,陽臺上、電視柜前鮮花春意怏然,沙發(fā)、茶幾、冰箱、抽油煙機、洗衣機、裝飾柜等家居用品一應俱全。“我做夢都沒想過會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62歲的付正勤說,自己掏了不到4000元,就住上了這套100多平方的小洋樓。2018年搬進新家的第一天,晚上大人小孩們都高興得睡不著覺。

2018年,付正勤和其他102農戶一起,從幾十公里外的山溝里搬到了瓦石坪村易地扶貧搬遷點!靶罗r村里面廣場、連廊、涼亭、花園、健身器材、公共區(qū)域干凈寬敞,環(huán)境優(yōu)美,周圍學校、衛(wèi)生所應有盡有,村里人也有了城里人的幸福感和優(yōu)越感!

付正勤一邊帶著小孫子玩耍,一邊樂呵呵地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新生活。3年前,我家住在瓦石坪村后壩社吊子崖,祖祖輩輩一直住在山上,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行,行路難、吃水難,生活用品全靠人背牲口馱,生產生活條件極差。加上氣候惡劣,家里的幾畝山地只能種些雜糧、小麥,往往是“種上一袋子,收了一捆子,打下的糧食不到一盆子”。通過黨的好政策,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全家4口人從高山上搬下來,住在了集中安置點,自來水入戶了,道路硬化了,而且安置點還修建了文化廣場,安裝了路燈,付正勤一家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細數搬遷后的生活變化,有很多村民滔滔不絕地講述著——

“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前,我們這兒是‘五不通’: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不通網、不通郵,搬遷后住進了小洋樓、安居房,‘五不通’一下子變成了‘五通’,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來水,村民們還在農忙之余,組織跳起了廣場舞……”

秀麗的山水,整潔的院落,構成了新村詩意的輪廓。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guī)劃,配套規(guī)范了道路、廣場、沼氣、供水、河堤、供電、綠化等設施,裝上了太陽能、健身器材、路燈,建起了幼兒園。如今的瓦石坪新農村美不勝收,吸引了眾多的參觀人員,大家都忍不住要夸贊一番。

近年來,南陽鎮(zhèn)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把脫貧攻堅易地搬遷作為第一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先后實施梨樹、瓦石坪、江玉、朱山溝4村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建設,幫助沿山貧困群眾挪“窮窩”,徹底解決了高海拔山區(qū)群眾居住條件差、增收困難的問題。2015年,梨樹村集中安置50戶247人。2016、2018兩年,瓦石坪村分兩批集中安置102戶369人。2018年,江玉村集中安置點安置55戶295人,朱山溝村集中安置點安置45戶197人。

各村黨支部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強基礎、補短板,水電路房網不斷提檔升級,通過人居環(huán)境整治提升行動,群眾精神面貌發(fā)生巨大變化,早期安置點面貌獲得了“二次騰飛”。

南陽鎮(zhèn)黨委書記王玉全向記者介紹,生態(tài)易地扶貧搬遷是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切實改善群眾人居環(huán)境的系統性工程。“為了消除群眾故土難離的思想顧慮,解決部分群眾不愿搬遷的問題,鎮(zhèn)村兩級多次召開群眾會議和村‘兩委’會議,上門入戶,給廣大群眾宣傳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解放思想觀念,讓群眾充分認識到易地搬遷是改善居住條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出路。在項目實施中,遇到征地等困難問題時,鎮(zhèn)村干部直面矛盾、敢于擔當,三番五次上門協商,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最終得到群眾的理解,順利完成征地任務,確保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同時,為了使群眾早日動工建房,在基礎工程完成后,我們邀請縣發(fā)改局及時進行放線和技術指導,迅速劃分宅基地,保證了群眾的建房進度。搬遷戶人均自籌資金不超過2500元。同步配套學校、衛(wèi)生院、文化廣場和商業(yè)門店,現在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8年,貧困戶柳小丁一家喬遷住進了朱山溝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農閑時分,他總是喜歡抬頭眺望山上的老家,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要不是當年搬下山,不知道現在過著怎么樣的生活?

沒搬以前在山上,走的爛泥路,吃的滲沙水,住的土坯房、米面油生活用品都要靠人背馬馱,F在搬遷到新農村,兒子兒媳婦在附近村辦合作社扶貧車間務工,每天可以隨時回到家。如今的生活,收入不錯,通行方便,普通病不用出村就能醫(yī)治。

  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住在山上的破舊土房里,每次回家要蹚河、爬山、過坎,遇到下雨天便沒法出門。“出門不易,留下更難”,柳小丁愁了大半輩子。

易地扶貧搬遷如火如荼地展開,建成瓦石坪村、朱山溝村、江玉村等多個易地搬遷新農村,解決了同柳小丁一樣的這些貧困群眾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等突出問題。

但如何能夠實現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成為擺在鎮(zhèn)黨委政府面前的又一難題。南陽鎮(zhèn)調查研究,克難破局,把引進和培育富民產業(yè)作為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就業(yè)車間應運而生。

    瓦石坪村是全鎮(zhèn)的辣椒種植大村,核桃樹下套種的辣椒基地,翠綠的隴椒2號辣椒長勢喜人。在安置點廣場邊,新建了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扶貧車間。村支部書記李王強說:“南陽鎮(zhèn)地理位置獨特,生產的辣椒口感好、品質好。過去村里種植的辣椒主要是吃菜,現在我們引進新品種,成立了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把辣椒產業(yè)做為搬遷群眾增收的主打產業(yè),全村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辣椒產業(yè)鏈,去年合作社扶貧車間加工辣椒2噸多,帶動種植戶252戶,發(fā)展林下套種辣椒650多畝。開發(fā)的辣椒面、辣椒醬等系列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巍峨高聳的崖根寺是名震遐邇的“南陽八景”之一,崖根寺山腳下座落分布著江玉村7個村民小組。在江玉村的河壩里,是一片排列整齊的新農村,這是2018年建成的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筆直平坦的通村公路邊,從柳灘社山上搬遷下來的符三娃和妻子正在洗黨參,他家院內和二樓上的欄桿上掛滿了一串串黨參,室內也摞滿了加工好的黨參!耙椎匕徇w政策好,原來在山上條件艱苦,就是種一點藥材。搬下來后交通方便,還能收購加工一些藥材,增收門路廣了,致富沒問題!狈薹浅M足地說。

江玉村地理位置絕佳,這里生長的純野生苦根菜吃起來清脆細嫩,味道馨香,當地群眾自己拌涼菜,有的腌制咸菜。為了增加產品附加值,把當地資源優(yōu)勢變成產業(yè)優(yōu)勢,帶動搬遷戶和周邊農戶脫貧致富,該村致富帶頭人、村支書符愛蒼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從農戶手中大量收購黃芪、黨參、苦根菜,通過一道道制作工序,制成“五寶茶”“苦根菜”,帶動群眾103戶。在江玉村的扶貧車間里,務工人員正在忙碌地加工“五寶茶”“苦根菜”。車間負責人介紹說,江玉村主要種植黃芪、黨參,中藥材種植面積戶均達3畝。每天雇傭臨時務工人員10人,在家留守婦女、老人在干完農活的時候在家門口可以打工,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沿江玉村溝道繼續(xù)前行約5公里,就是朱山溝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安置偏遠深山區(qū)貧困戶45戶197人。結合易地搬遷,朱山溝村開展村莊整體提升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上成立合作社,新建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西門塔爾肉牛103頭。

圍繞易地扶貧搬遷點建設,南陽鎮(zhèn)吸納貧困戶產業(yè)到戶扶持資金共計2116.9萬元,嚴格按照產業(yè)配股協議,兌現貧困戶分紅。截至目前,累計兌現貧困戶分紅169萬元,大大增加了搬遷群眾及貧困戶收入。全鎮(zhèn)村辦合作社共計14個,按照各村地理條件及傳統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嚴格按照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結合傳統優(yōu)勢進行改良換品,大力發(fā)展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特色產業(yè)百花齊放。

在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的同時,南陽鎮(zhèn)大力發(fā)展農村電子商務,在每個村打造電商平臺,通過電商平臺、抖音、快手、網貨直播等新媒介推銷南陽農特產,先后建成了13個電商網點,線上年銷售農特產品收入達215萬元,增加了群眾收入。

眼下,南陽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點,村村有產業(yè),戶戶能增收。一幅生態(tài)宜居、產業(yè)興旺、鄉(xiāng)風文明的美好生活新畫卷正在鋪開。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