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訊(通訊員 李圓豐)近年來,武都區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貧困村整體脫貧的重要抓手,按照“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產業支撐、穩定發展”的搬遷思路,全力落實搬遷安置和后續扶持各項工作,讓易地搬遷的農戶搬的出、留得住,能致富,實現了“搬遷一戶、穩定一戶、脫貧一戶”。
走進武都區馬營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林立在眼前。強成全是馬營鎮郭河口人。他告訴記者,前幾年他們一家三口還住在深山的土坯房里,一畝三分地一年沒多少收成。要租房子供孫子在城里上學,花費很大。貧窮、閉塞、交通不便限制了一家人的發展。2018年強成全搬入了鎮里的易地搬遷安置樓。
“不怕你笑話,我從沒想過有一天可以用上帶抽水馬桶的衛生間。”強成全興奮地帶著記者參觀他的新房子,“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這對我和孩子們的人生都是一個大的轉機。我家搬到安置點后,政府還在繼續幫扶我。我入股了‘合作社’,一年除了分紅收入外,我老婆路英秀現在有一份護林員的工作,一年有8000元收入,孫子也轉到了家門口的小學,省下了租房的錢,現在比以前強多了。”
“變成了‘鎮里’人,也有一個美好的前程,這是我做夢都沒想到的。”馬營鎮張坪村村民楊巧娟感嘆。
去年,楊巧娟一家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窮山窩,一家四口搬進了位于馬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這里窗明幾凈,小區內管網地埋,水電網絡設施齊全,綠化亮化齊備。現在,楊巧娟老公在鎮里打工,兒子新入學的馬營小學離家步行不超過10分鐘,學校還有免費的早午餐提供。
住進新房,楊巧娟讀小學的兒子王鑫興奮不已。“我終于可以有自己的房間了,而且上學也方便了。”王鑫計劃著要添置一套書桌,更期待著新生活。
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是洛塘鎮溝底下村青木蘭社的張占領對老家最深刻的記憶。挪出窮窩,告別深山,成為許久以來一家人的深切渴望。
今年47歲的張占領,搬遷之前家住十分偏遠的青木蘭社,該社自然十分條件惡劣,四面臨崖、道路不通,就地實現脫貧難度非常大。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時,搬遷就成了解決深度貧困的有效途徑。
脫貧攻堅,讓夢想照進現實。2018年12月,被認定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張占領一家,搬到10公里外的溝底下村居安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進了11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
如今,走進溝底下村易地扶貧搬遷點,隨便走進一戶搬遷戶的家里,廚房、衛生間、客廳、臥室等一樣不少,屋外水泥路、小花園、活動室、文化廣場樣樣齊全……從深山搬到安置點,從土坯房搬進新樓房,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惠及下,洛塘鎮579戶3385人悄然開啟了新時代的新生活。
“以前住在山溝溝里,進出只有一條泥路,干啥都不方便,日子過的很困難。搬下來后,看病、上學都很方便,而且這么好的房子,我們自己只掏了2.5萬元”,“起初,我們不想搬,可是鎮村干部多次到我家給我講黨的好政策,再踏不上好政策的步伐,感覺都對不起黨委政府的一片苦心”。村民趙興應這樣說。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武都區重點在穩定入住、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發展油橄欖、花椒、辣椒、中藥材、小雜糧等產業,實現了到戶產業扶持全覆蓋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融合。
通過公益性崗位、勞務輸出、自主創業、扶貧車間等就業方式,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戶全部實現戶內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依托豐富農特產品資源,在中心鎮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3個農貿市場,建成商鋪72間,鼓勵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青年等開辦網店,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武都區“十三五”時期搬遷總規模達3882戶1654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851戶8148人,同步搬遷非建檔立卡戶2031戶8400人,涉及18個鄉鎮80個村135個村民小組。26個集中安置點和44個插花安置點全部建成,為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夯實了基礎。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