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訊(通訊員:符饒)近年來,武都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新一輪退耕還林補植補造、退耕還草、天保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財政補貼造林等重點造林項目建設和精準脫貧工作,本著“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統籌規劃、合理分布”的原則,大力開展荒山荒坡植樹造林等工作,走出了一條產業培育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的綠色之路。
武都區氣候特征明顯,光熱資源豐富,是我國花椒最佳適生區和主產區之一。回顧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武都就以“花椒鎖地邊”的模式開始發展,90年代初期列入農村主導產業,政府在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等方面建立了激勵機制;90年代中期,提出了“全民動員,大干三年,覆蓋全縣,爭創全國花椒第一縣”的戰略目標,花椒產業從地埂栽植向規模發展邁進。
進入2000年以后,武都區把花椒產業開發與災后重建、扶貧開發、長防長治、山區林業綜合開發相結合,連片規模建園,整村整鄉覆蓋。在農業項目安排和資金投放上向花椒產業傾斜,重點扶持私有林業大戶,帶動千家萬戶發展。
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武都花椒走過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開發、規模連片”的發展歷程,建成萬畝花椒基地8處、千畝花椒示范基地108個。其規模由80年代初的4萬多畝發展到如今的109萬畝,掛果面積近70萬畝,產量5600萬斤,綜合產值42億元,8.6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植花椒實現了穩定脫貧。如今,武都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花椒生產基地和花椒產品研發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中國花椒之都”“全國花椒第一縣”的美譽實至名歸。
武都也是中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被列入《世界油橄欖分布圖》,是“國家油橄欖示范基地”和“中國油橄欖之鄉”。近年來,我區把油橄欖作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出臺政策、組建機構,安排整合資金,堅持建基地、強管護、重加工、促營銷、做品牌,成立了中國油橄欖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和全國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了中國林科院油橄欖試驗示范基地,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提升了油橄欖產業發展水平。
目前,油橄欖基地面積從2011年的18萬畝擴大到49萬畝,受益農戶4.5萬戶21萬多人,適生區人均增收980元,戶均增收3920元。已建成16家橄欖油加工企業,生產線25條,有效緩解了橄欖鮮果收購加工難題,2019年鮮果產量3.8萬噸,初榨油5700噸,綜合產值達17.5億元,基地面積、鮮果產量、初榨油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居全國第一。
據了解,2020年,武都區完成造林8.61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5萬畝,荒山造林5萬畝,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