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市州快報 > 隴南市

武都:端上“生態碗”,吃上“茶葉飯”

時間:2021-03-18 00:17:2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婷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王騫瑤)種下生態茶,托起致富夢。 

在武都區裕河鎮,產業升級、三產融合、農民增收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開,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繪就了一副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畫卷。

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離武都城區約109公里,地處陜、甘、川三省及秦嶺山系與岷山山系的交匯地帶,總面積51058公頃,最高海拔2472米,最低海拔660米,屬典型亞熱帶氣候。

nEO_IMG_圖片3.jpg

這里氣候濕潤、空氣清新、云霧彌漫、森林覆蓋率高、河流眾多、酸性土壤和天然有機肥,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目前,全鎮栽植茶園18000畝,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nEO_IMG_圖片4.jpg

每年的明前市場上,裕河茶更是“一茶難求”。一斤上好的明前龍井茶,需要人工采摘80000個嫩芽,茶農們每天大概采摘半斤多,而4斤左右的鮮葉才能做1斤成品茶,所以就有了“春雨貴如油,春茶貴如金”的說法。

谷雨手工毛尖是裕河的另一大寶貝,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制作方法,采用柴火、鐵鍋、純手工制作,經過殺青、揉捻、炒干三道工序完成,一斤上好的谷雨手工毛尖至少需要56000顆芽頭,一泡3克谷雨手工毛尖需要雙手在枝頭上采摘336次。

nEO_IMG_圖片5.jpg

在北緯33°的高緯度地理條件下,谷雨時節保證了茗芽的充分生長周期,使得裕河谷雨手工毛尖是不可多得茶中上品。同時,毛尖價位相對大眾,谷雨手工毛尖性價比極高,深受茶迷認可。 

每年清明前后,是裕河鎮茶農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他們要在短短十幾天內把明前龍井茶全部采摘完,只有這樣,茶葉才能買個好價錢。

一大早,清晨的露水還停留在茶葉上,太陽婆娑的身影透過樹葉照在綠油油的、冒著新芽的茶田里,茶園里已滿是忙碌的身影,位于裕河鎮孫家灣村的茶葉基地開始熱鬧起來。

nEO_IMG_圖片6.jpg

賈玉花和采摘工人們開始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采茶工人們背著笆籠,在熟練的動作下,采摘茶葉,并將一顆顆嫩芽裝進一個個籃筐里。

賈玉花拿著剛摘下的綠芽說:“我們的茶葉都是現摘現炒的,這種類型炒出來叫做毛尖,很多人喜歡喝。早上起來,泡一杯毛尖,那才叫好嘞!闭f罷,便仔細摘選著適合炒制的茶葉。

nEO_IMG_圖片7.jpg

待到太陽掛上枝頭,前來采茶的工人們都采好了半籃筐茶葉,賈玉花笑著說:“別看摘了這么多茶葉,炒制過后就變少了,我家有二十多畝茶園,但四斤鮮茶大概只能炒制出一斤茶葉,一年大概能生產二三百斤茶!

賈玉花家通過發展茶產業和家人外出務工,已于2017年脫貧。

她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電商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通過快手、抖音直播,用網絡將家鄉的好茶、好蜜推銷出去。

“直播觀看人數最多的一次有十五萬人左右,一場直播下來最多的訂單數是三百八十多單,一共賣了八千多元,這些數字我都牢牢的記在心里,一定要將家鄉的茶葉賣到更多的地方,讓更多人喝到裕河茶!辟Z玉花說。

nEO_IMG_圖片8.jpg

為解決“產量低、加工難、銷售難、效益低”的難題。今年裕河鎮將計劃改良新品種茶園200畝,解決品種老化問題,提高茶葉產量,真正讓茶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裕河鎮按照“以生態化理念發展產業,以產業化方式建設生態”的理念,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將茶產業打造成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切實有效推進武都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培育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的綠色之路。

nEO_IMG_圖片9.jpg

據了解,武都區茶葉分布在裕河鎮、洛塘鎮、五馬鎮、楓相鄉四個鄉(鎮)。裕河鎮茶葉年產量在8噸左右,其中龍井約2.5噸、毛尖約5.5噸,累計帶動貧困群眾160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全區共有3.25萬畝茶園,采茶面積1.5萬畝,豐產茶園面積0.8萬畝已陸續進入成熟采摘期,年產量10.5萬公斤,產值8400余萬元。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