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徽縣訊(通訊員:何方)駝鈴聲聲,漫水茫茫,千年滄桑茶馬古道,百年風雨足跡遺痕,輕輕拂去厚重的歷史塵埃,在縹緲若現、迷漫而模糊時光縫隙里,一種遠古的繁華和悠遠文明的氣息撲面而來,當初的趕馬人不止一次翻越這莽莽重山,趟過淙淙溪流,喊著號子,把一聲聲山歌和脊梁順流而下的汗水與腳下的石頭相融,蝕刻成一道道腳窩形狀的印痕,順著生命的延續,讓一匹匹瘦馬,一挫挫碎石,一襲襲汗掛,隨著古道的銷聲匿跡、藏形匿影,慢慢岑寂在蕭蕭風塵里。
榆樹,一個古時繁華千百年的茶馬驛站,沒有了昔日馬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卻多了一份寧靜與安詳,更多了一份現代潮流的文靜與嫵媚。一座座詩意化的小橋亭臺,一句句名人大碩題寫的對聯佳句,在花香嫚嫚,小徑通幽的景觀園里更像鶴立雞群,文韻四溢。走進每一個村子,迎面鋪來的是干凈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舍,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白墻灰瓦,水霧氤氳,在綠樹紅花的映襯下,顯得靜謐而優美,瀟瀟古道,幽竹掩映,延綿聳峭,漫步在今日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上,遠眺巍峨連綿起伏的高山,腳底觸摸昔日茶馬客商走過的古道,感受這歷史的滄桑以及古道上留下的騾馬鈴聲“丁零…… 丁零……”的回響。
據史料記載,自宋代始,榆樹火鉆就是運茶古道上的“要路”。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茶御史沈越在徽州火鉆鎮修建巡茶察院行臺、為朝廷御史在途中駐節辦公之地。這條繁華千年的商業要道,隨著歲月流逝與社會的高速發展,茶馬古道也慢慢退出來歷史舞臺,最終消失在茫茫風塵中……
一陣微風吹來,搖曳的枝條,矗立的太陽能路燈,村頭潺潺的溪水,村民的歡歌笑語,無不顯示出這里就是一處活脫脫的人間仙境,世外桃園,育苗田里苗木翠綠欲滴、養殖場里牲畜膘肥體壯、巧媳婦忙碌著炒菜做飯,男人們坐在沙發上享受清閑,昔日沉寂多時的古小鎮,如今又舊貌換新顏,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上人間”。
榆樹鄉黨委書記耿杰風趣的對筆者說,“榆樹鄉以前本來就是一個大家閨秀,只是家道中落,讓榆樹這個“美少女”淪落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誰也看不起的的窮家女,通過近幾年的精心梳妝打扮,貼紅檫粉,量身裁衣,搖身一變成了驚艷四座,美若天仙,人見人愛、誰也高攀不起的美少女了”
近年來,榆樹鄉黨委政府立足全鄉實際,踐行“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理念,提出“文化+”建設思路。邀請全國知名文化名人,深入挖掘榆樹茶馬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建成茶馬古鎮仿古街一條;大力推介曹皇后故里、巡茶察院行臺、千年古銀杏樹、珠臨寺、撒馬寺、紅二方面軍遺址等文化名片,不斷提升榆樹文化底韻,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先后舉辦以“春天,走進詩韻榆樹”、“文化扶貧走進詩韻榆樹”、“文化扶貧、丹青助力”等文學采風、文學筆會等活動6次,創作優秀詩歌500余篇、優秀散文100余首篇,邀請全省文化名人為我鄉12個村文化亭撰寫了楹聯40余幅,創新文化名人幫村聯村機制。讓蛻變的榆樹變成“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化和遠方”的文化榆樹、詩韻榆樹,文化名片成為宣傳榆樹、推介榆樹的重要途徑。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