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武都訊(通訊員 石晨 王玉娟)如果說武都的每個月都以味道代表的話,那么七月的武都必定是滿滿的椒香。
初夏時節,炙熱的空氣四散。在武都區兩水鎮煙墩溝的金權無刺花椒育苗基地,張聚會正焦急地等待迎接來自廣東和貴州的客商。
張聚會是甘肅農業大學的一名畢業生,他的父親張金權是兩水鎮煙墩溝土生土長的莊稼漢。回望過去,煙墩溝一帶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十分落后閉塞的大山溝里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依靠貧瘠有限的土地資源勉強維持生計。張金權也和其他鄰里鄉親一樣,土里刨食幾十年,也依舊改變不了經濟拮據的囧態。張金權常常夜不能眠,苦苦思索如何在煙墩溝創出一條致富之路。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祖國大地吹拂,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遍地開花,和鄉親們倍受鼓舞。依靠傳統經驗,在花椒種植上苦心鉆研了無數個日日夜夜,他創新嫁接技術培育的無刺花椒終于呱呱墜地,試種成功,鄰里鄉親也共享了這一成果,經濟收入明顯上升,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張金權也成了煙墩溝里人人稱贊的致富能手。
受父親的影響,張聚會畢業后放棄了在蘭州發展的良好機遇,決心學有所用,返鄉創業。他一回來便和鄉親們貼心交流,共同商宜發展之計,不怕風吹雨淋,頂著寒風烈日,把青春揮灑在田間地頭,為花椒產業提質增效、應用推廣默默奔走奉獻。結合黨和政府特色產業發展政策,經過多次調研論證,他注冊500萬成立了隴南市武都區金權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金權無刺花椒為核心產品為依托,發展社員582人,涉及183戶,其中精準扶貧戶18戶71人。經過四年努力,現已建成花椒育苗基地300余畝,花椒種植示范田400多畝,年均銷售無刺花椒苗產值達1000多萬。
談起剛回鄉的那段日子,張聚會多了些感慨,“當時鄰里鄉親都覺得我回鄉創業是錯誤的選擇,認為我都是大學生了,還回來當農民,不太理解我。現在我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幫助父老鄉親們發展花椒產業,收益每年穩步提升,大家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我也越來越高興。”
提起張聚會家的金權無刺花椒品種,黔東南州花椒產業行業協會會長孫燕華贊不絕口。“武都花椒歷史悠久,事實已經證明武都這一方水土對花椒的生長是非常好的,早晚溫差大、干旱都有利于花椒麻味素的沉積。武都的花椒在我們貴州黔東南這邊也有試種過,表現非常好。而且在我看來,金權的無刺花椒也屬于武都花椒中特別優良的品種,刺少、顆粒大、易采摘、抗病能力比較強,適合提煉花椒油。”
在張聚會的帶領下,金權無刺花椒這一品牌及衍生產品,如怒放的希望之花,盛開在武都大地,飄香于隴原千家萬戶。面對這樣的成績,張聚會并沒有止步,而是在技術上更加精益求精。傳統農業的瓶頸日益凸顯,要想突破,只有依靠科技創新,這是金權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體社員的共識。
“現在花椒炭疽病越來越常見,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椒農對病蟲害防治的認識不夠。我們花椒發展現在一定要在管護上下功夫,要重視農技培訓,讓農戶們不斷接觸新知識,讓他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回報。”
據了解,張聚會和父輩們經多年無數次實驗,采用八月椒為砧木,用培育的無刺花椒為接穗,培育了優質無刺改良花椒品種。經綜合測算,栽植金權無刺花椒后,每畝花椒產量可增加40%,采摘費下降35%,每畝綜合經濟效益可提升50%以上。為滿足武都區內外對金權無刺花椒不斷增加的需求量,從2016年開始,張聚會先后邀請省內外林木嫁接名家每年培訓嫁接工300多人。目前,合作社嫁接無刺花椒苗每年需要嫁接工2500多人次,嫁接工每天工資達到200一300元,每年實現勞務創收80萬元以上。另外,這些嫁接工被邀請前往全國其他花椒產區進行花椒嫁接勞務輸出,每年達1600多人次,實現勞務輸出創收50萬元以上。通過培訓,一方面為合作社發展儲備了大量嫁接優秀人才,一批“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也為農戶創收拓寬了渠道,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張聚會是武都花椒產業發展中的一個典型,也是一個縮影,無數椒農都在為了武都花椒產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如今,武都花椒已走過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開發、規模連片”的發展歷程,在海拔1000米-1900米適生區域已基本實現花椒全覆蓋。
近年來,武都區已認識到雖然坐擁良好的“先天”條件,但花椒栽植還是需要“后天”努力,始終將健全產業扶持體系,強化政策服務作為花椒產業發展的關鍵措施,以科技創新,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科技培訓為重點,全方位向花椒產業注入新科技和新成果。
如今,花椒樹已然成為武都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和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一棵棵花椒樹為昔日的荒山、荒地、荒坡披上了綠色外衣,變成了“金山銀山”,一顆顆紅艷艷的花椒粒也紅火了農戶們的生活。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