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訊(通訊員崔麗紅 袁義飛)“最近幾個月,矛盾糾紛越來越少,以前司法所基本上每月都要下村調處一次,現在各村沒有矛盾了。”迷壩鄉司法所所長薛俊龍介紹說,矛盾糾紛的減少,和鄉上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群眾“微心愿”征集活動有直接關系,以前我們總是害怕群眾上訪,害怕那些麻煩事,現在我們通過開展“微心愿”征集活動,主動聽取群眾意見,群眾很多疑惑和需求第一時間得到答復解決,也就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
迷壩鄉位于康縣城東北75公里,境內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地域面積141.49平方公里,總人口1512戶5603人,群眾多居住在半山高半山,且比較分散,加上信息閉塞等原因,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這也使部分群眾產生不平衡心理,對鄉村干部不認可,對國家政策不滿意。如何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認同感?如何加強社會治理?成了擺在迷壩鄉新一屆領導班子面前的新課題。
面對眼前一列問題,鄉黨委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以征集群眾“微心愿”活動為主要手段,來滿足群眾的所需所盼,進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密切黨群關系、搭建黨群直通平臺、提升農村治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今年6月份以來,在鄉黨委的統一安排下,迷壩鄉在政策宣傳、民情收集、和諧穩定、推動發展上齊發力,構建起實現“微心愿”促進“大和諧”社會治理的良好機制,實打實的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著力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迷壩鄉在推行“微心愿”活動中經歷了從探索到成熟、從被動收集到主動征求的過程,活動成效也從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到融入社會治理的本質升華。6月至7月份,主要以征求迷壩籍在外工作人員對全鄉重點工作的意見建議和群眾對工作的意見建議為主,通過郵寄信函、打電話、發微信等方式征集到意見建議50余條,但這些意見建議多涉及修橋鋪路等項目建設,需要利用政策申報項目才能解決,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初心相比不太接地氣。到了8至9月份,征集“微心愿”以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為主,主要通過發布征集公告,群眾上門提心愿為主,共征集心愿120余條,鄉村兩級組織通過辦理這些心愿,贏得了群眾的認可。迷壩村黃俊娥家里缺乏勞力,正為5畝小麥沒人收割愁的睡不好覺,知道情況后鄉黨委書記冉小龍親自組織鄉上黨員干部20余人下地幫忙,不到半天時間就收完了;馬蓮咀村高菊梅居住地比較高,已經三天沒有自來水,征集到這個心愿后村黨支部帶領黨員沿水路一步一步檢查,最后發現水管破損,隨即買來水管接頭、鐵絲等加固。十字村陳山社張生保說,他家的磚木房因瓦片損壞導致房屋漏水,陳山社黨小組組織黨員給我們還換了瓦,解決了漏水問題,這個微心愿活動真的很是貼心!
10月份新一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為切實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群眾生產生活困難,鄉黨委又結合實際,制定方案,在防疫期間專門征集群眾生產生活困難方面的“微心愿”,全力以赴地保障群眾生活物資正常供應和特色產業天麻、香菇的正常運輸,使群眾更加安心在家做好防護工作。
所謂微心愿,就是老百姓有什么愿望要實現,讓基層黨組織來幫助來百姓圓夢,這個心愿不大,是可以實現的,幫助其實現心愿者,也不會花費巨大力氣。微心愿雖小,但對于一些群眾來說,卻是大事。當這些心愿完成后,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改善黨群關系,畫出黨群骨肉相連的同心圓,正是這些小小的心愿,打造了感人肺腑的黨群關系。迷壩鄉已經將“微心愿”征集活動常態化,也在不斷擴充內容,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滿足群眾的各種訴求,可以更好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實現共治共建共享,更好的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在群眾提出“微心愿”時,不僅成為受益者,也成為主動參與者,這本身也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在“微心愿”征集和辦理的過程中,黨員干部面對面與群眾交流,溝通更暢通,效率更高,辦理過程中他們全程參與,可以切實看到效果,在群眾中樹立了黨員干部敢說敢當、雷厲風行的良好形象。
迷壩鄉黨委書記冉小龍說:“我們開展“微心愿”活動,就是要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融洽黨群干群關系,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匯聚社會治理的合力,營造和諧穩定的良好氛圍,群眾有需求我們的工作就不停歇,啥時候征集不到心愿了,我們的工作就做到位了”。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